张翼:悲情的“见义勇为”不可重复上演
昨天凌晨2时许,18岁的打工仔沈俊江在跳下菜地前的一刻可能未曾想过,这将是自己度过的最后一个夜晚———白云区均禾街华尔顿酒店旁发生持刀抢劫摩托仔事件,摩托车司机呼救后,沈俊江和其他3名群众协助围捕,最终抱住歹徒的沈俊江被捅伤后不治身亡。(7月2日南方都市报)。
报道配发的照片里,沈俊江孱弱单薄的身子骨显得特别“扎”眼,而他充满悲情叙事的身世则令人不忍再重复。就是这样一个刚刚跨入成年人门槛的打工者,生命却过早地戛然而止,这不仅会让喊出一声“抢劫”的冯志光感到愧疚,也会让每个旁观者感到内心发紧。
能不能设想另一种场景,这孩子听到那一声呼救后不出去,比他更强壮的人以及民警们第一时间冲向前,不给这孩子“见义勇为”的机会?或者其他人跑得比这孩子快一些,并且能以其体力和智力让歹徒束手就擒,而不至于出现两人抱在一起、刀扎胸口、无力回天的恶果?又或者,明知道菜地里有小竹竿,赤脚的同伴能绕着走,穿着拖鞋的这孩子咋就不跟着绕一下路呢?
在此处无法直接指责任何事中公众。在那样需要人站出来的时刻,普通打工仔和摩的运营者好几个人都冲上去了,这对于扶不起、伤不起、救不起的道德焦渴是多么有效的一剂药啊。而在这一幕中,人们似乎忘记了一个最起码的常识,那就是谁或者谁们应该冲在前面,以保护后面的弱者。古代的仁义之师出兵,两军对垒,总有个武艺超群的先锋官先上去单挑,分出胜负之后,才是各兵种次第“群殴”,而且除了评书里唐朝奸臣“张士贵”那样的,绝不会把厨师派上战场。到了万般无奈之际,才会将老弱病残派上城头,而更多时候,是允许老弱病残出城投降、保命要紧的。这体现的是一种基本的照顾弱者的次序,在大家同等正义的时候,也要细分出谁更能履行正义,冲锋陷阵、横刀立马,而谁只要站脚助威、摇旗呐喊就可以。而命途多舛的沈俊江显然该是那个在一旁“点赞”的人。
唯一可以理直气壮究问的,是这场突发事故中,警方的现身有点晚,他们接到举报的时候,持刀抢劫和有人受伤已经是既成事实,而他们到场之后,似乎与歹徒的距离还是比沈俊江要更远一些。到底是差了几步?很遗憾,在报道中看不到太多警方如何“擒敌”的详情,也没有其到现场后让群众退后,“我们先上”的大义凛然的镜头,是压根就没有,还是记者忽略了呢?
当然,留给警方的还有好多事,审讯罪犯,究问这自称刚到广州作维修手机生意的年轻人如何转瞬间成了“歹徒”,还要为参与追凶的几个人申请见义勇为称号,够忙活的。在这忙中能否偷闲,和政法委、街道办等机构一起,想想如何能让执法部门的威慑力更多更广地铺设到街头,想想如何构筑起更为人性化的见义勇为前端激励和表彰机制,而不是在事后不遗余力地制造平民英雄。特别是不能再消费一个最后悲壮时刻还穿着借来拖鞋的悲情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