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一老人代写书信不为赚钱只为打发时间
代写书信的史烈老人。
老人代写书信10余年
在南昌市民德路与邮政路交叉口处,伫立着一块白底黑字的醒目招牌——代写书信。在牌子的下面,有一位老人端坐在凳子上,闲暇时看书、看路人,忙时帮人写信、写报告。
老人名叫史烈,今年82岁,退休后没有太多的业余生活。2000年的一天,邻居对史老说:“你一个人天天在家里,又不去公园唱歌跳舞,为何不去街上摆个摊子帮别人写写信呢?”听了邻居的这番话,史老特意去文具店买了笔墨纸砚,内心纠结了一个多月,终于在邮政局的台阶前干起了代人写信的活。
代写首封情书记忆深
10多年来,史老帮别人写过不少家信、报告,但是,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帮一个女青年写的情书。“那是我帮别人写的第一封情书。”史老说。
那是2006年的夏天,一名20多岁的女青年找到史老,说她看上了一名的士司机,想请史老帮她写一封情书。“当时那个女青年对我说,在信中不能说‘我爱你’‘我想你’,落款不能写她的名字,却要让男方知道是她写的。”史老说,情书写好以后,女孩高兴得红了脸。后来,这两人还带了喜糖来看望老人。
不为赚钱只为打发时间
史老告诉记者,刚开始帮别人写书信的时候,一天可以写五六封,多的时候一天十来封,大多是老人家写给外出务工子女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一些家长里短。“写了这么多的家信、报告、合同,也算是看尽人生百态啊。”史老感慨道。
现代人联系大多依赖网络、电话,写信的人越来越少,史老的生意也越来越淡。“以前,生意火的时候写信都要排队呢。”史老说。
史老告诉记者,坐在这里写写信不是为了赚钱,主要是为了打发时间。“家人其实不太赞成我出来写书信,怕路上车多走来走去不安全,但是我又没有其他爱好。”史老说,“我帮别人写信只是象征性地收一两块钱,等我以后写不了了,只怕就再也没有人代写书信了。”史老开玩笑地说笑着。
文/图 记者罗素静 实习生谢裕琛
即时·点评
向老行当致敬
代写书信的是中国社会发展和通讯方式的一个活化石,一封书信承载的意义和衔接的情感,未经历过的人,也许真的难以体会。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出现使它快速衰落,电话短信、微信、QQ等更为便捷、直接的现代化方式,使得人们越来越不愿意去使用书信的联络方式。
时代的发展,总以淘汰和更替为标签。也许,我们再难有机会提笔写信,可对于代写书信这一行当的消失,还是有些情感上的不舍和惆怅。不管通讯联络的方式如何变幻,都只是我们传递情感和生活的一个媒介,代写书信这个行当也许终将消失,可一封家书,一封情书传递的情感不能消逝,让我们向这个古老的职业致敬! ◎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