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希望
本报记者 胡光华
“变化太大了!”春节前,黄红英从广东回分宜老家,连连感叹。近期,洞村乡许多在外务工、上班、经商者返乡后,皆为家乡之变感到高兴。乡干部介绍,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乡里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大产业扶贫力度,着力提升乡村文明,许多村子悄然嬗变。
从“雁南飞”到“雀归巢”
在南村村上泽村小组,黄红英和母亲包着水饺,有说有笑,旁边放着几大袋年货。“你看现在,走路不湿鞋,夜里不摸黑,喝水不再愁,活动有场所。最重要的,贫困户有收入来源了。”黄红英的母亲吃低保,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有三个女儿,小女婿入赘后,东拼西凑建了楼房,去年腾出5间房办了民宿。“办民宿,托了黄柳辉的福。”
村民黄柳辉在深圳办有LED灯源企业,见上泽日渐美丽,便回村创业。去年10月,他创办南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办了农家乐,搞了民宿。“公司与25户村民合作(其中3户贫困户),由他们提供60间客房,公司统一经营管理。”黄柳辉的堂兄黄杨辉负责打理公司,他说去年底就接待了全国毽球邀请赛的170多名运动员。“利润由公司与农户分成。”
南村有上千亩山林,叫英姑寨。村里投资修游步道,建观景台、瞭望塔、休息亭,2018年成功申报为省级乡村森林公园。见家乡越建越好,不少村民和黄柳辉一样,开始谋划返乡创业、就业。周权林欲回岭仔上村小组搞水果种植,积极与村委会商谈。上海人胡辉也被吸引过来,去年成立天钤种植发展有限公司,租了上泽村小组120多亩地,种有机水稻、有机蔬菜。
南村村支书黄小春说,这几年,回乡创业就业的村民在增多,给贫困户创造了增收机会,全村贫困户31户73人,目前已脱贫27户69人,其余今年可脱贫。据统计,近年来,全乡有13名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成为脱贫攻坚一支重要力量。
沿山脚慢行约3公里,就到了谷山村岭背村小组。指着一幢瓦房,村民甘细平说:“前些天我把房子整了一下,准备全家在这过年。20多年没回老家过年了。”
甘细平带着父母、妻儿在新余城区经商、生活,但心里总牵挂岭背老家。“以前回不去啊。因为羊肠小道,交通不便,又增收无门,32户村民都搬走了,村子成了‘空壳村’。门前屋后,荒草遍地。”村民内心的期盼,乡党委、政府看在眼里。当地加大脱贫攻坚力度,从改善基础设施抓起。
去年11月,整合83万元扶贫专项资金和其他补助资金,3.5米宽的水泥进村公路竣工。喜讯传来,甘细平春节前进村探看,并决定在这吃一顿年夜饭。记者看到,四面环山的岭背,风景秀美,环村水泥路像一条带子,护着这片老屋,排水沟、公厕、自来水工程已建好。甘细平笑着说:“我新房宅基地已选好了,目前60%的村民计划今年进村盖新房。”
回来了还要留得住。在乡里支持下,甘细平准备搞生态种植、发展乡村旅游。目前,正与浙江老板洽谈蓝莓基地建设。村民甘小平、甘细毛、甘正根,准备春节后回村,改造老房,为返乡创业做准备。
“不是国家扶贫政策好、乡里工作抓得实,岭背可能要永久消失了。”甘细平欣慰地说,“现在,村子开始‘活’了,我们看到了老家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