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支书刘金元:一辈子传承“血防精神”

22.04.2014  11:51

  日前,余江县平定乡举行“重温血防历史,弘扬血防精神,践行群众路线”报告会,该乡蓝田村原党支部书记刘金元用生动的事例讲述了当年依靠群众消灭血吸虫病的历史,深深感染了现场所有人,让大家重温了那个艰苦卓绝、战天斗地的血防岁月。

  刘金元,蓝田村的一名普通老党员,被当地干部群众誉为血防精神的活教材。年轻时,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他带领村民消灭血吸虫病,兴修水利,搞园田整治,使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退休后,他发挥余热,弘扬血防精神,为群众排忧解难,至今,当地干部群众仍亲切地称他为“老刘书记”。

   “无人村”送走瘟神成血防样板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蓝田村曾是血吸虫病肆虐的“无人村”。当年,毛泽东同志曾用“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来形容蓝田畈血吸虫病肆虐的景象。据余江县志记载:民国38年,蓝田畈竹院村,18户人家有19个寡妇,78口人中有65个“大肚子病”(血吸虫病),变成寡妇村、大肚村。

  看到村里的同龄人一个个被血吸虫病夺去了生命,刘金元悲痛万分。19岁那年,刘金元放弃了参军入伍的机会,选择留在村里和血吸虫病作斗争。1955年,毛泽东同志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吹响了冲锋号。那年冬天,刘金元带领村民查杀血吸虫寄生物钉螺,并按照“高山挖低埋钉螺,低塘填高促规划”的工作思路,将农田重新规划,通过“开新沟、填旧沟”,彻底消灭了祸害蓝田畈几十年的血吸虫病。

  1958年,余江县在全国率先以县为单位消灭血吸虫病,成为全国血防工作战线的一面旗帜,而蓝田村是余江县血防工作的一个样板。作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刘金元先后三次到北京接受中央领导接见。

  血吸虫病消灭了,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健康水平大幅提高。1975年,蓝田村被评为全国体育活动先进单位,参加了全国第三届运动会。50多年过去了,蓝田村再也没有一人因患血吸虫病而死亡。

   “棺材田”被改造成“吨粮田”

  消灭血吸虫病难,巩固血防成果更难。

  1960年,身为蓝田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刘金元,坚持继续发扬先辈“战天斗地、敢为人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血防精神,专心致力于血防巩固工作。当时根据江西省血防所的指示,刘金元将血防与农业生产、水利建设相结合,既改造旧螺区,又搞园田规划,不仅铲除了钉螺滋生地,而且平整了土地,扩大了耕地面积。

  在那个战天斗地的年代里,刘金元总是身先士卒,吃了常人几倍的苦。1962年寒冬的一个深夜,村里竹苑港水塘的抽水机突然停了,村民向刘金元报告说,杂草堵住了抽水泵。刘金元闻讯后立刻赶到现场察看,发现杂草已将抽水泵死死缠住,必须尽快清除。刘金元二话没说,脱下棉袄,钻进近两米的水底,将杂草清除。那段时间,过度劳累的他瘦成“皮包骨”。靠着一股不怕吃苦的劲,他硬是使蓝田畈粮食亩产由1950年的55公斤,提高到1970年的500公斤。曾经令乡亲们望而生畏、无人敢种的“棺材田”,变成了年年丰收的“吨粮田”。

   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1990年退休后,刘金元没有止步,参加了县乡村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为乡村“五老”成员。20多年间,他坚持到平定中学、蓝田小学等中小学校授课,普及血防知识,开展感恩教育。

  2005年挂点蓝田村的平定乡干部周志坚还记得,那年为了搞新农村建设,刘金元叫人拆除了自家的老房子、露天厕所,和村民们一起修下水道、除杂草。在刘金元的感召下,村民们纷纷自发按照统一规划拆除了违章建筑,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中。蓝田村由此成为余江县首批完成新农村建设的村庄之一。

  2010年,余江县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灾,地处白塔河畔的蓝田村更是损失惨重。已经80岁的刘金元不顾年事已高,在灾后第一时间带领群众整修灌溉渠、机耕道,清除村内垃圾,而他自己家的房屋和院子里却被厚厚的淤泥覆盖。

  在村里,刘金元还担任着村委会矛盾纠纷调解员,每年都要调解数十件各类矛盾纠纷,时间久了,大家都知道有事就找“老刘支书”。村民们说,刘金元永远把群众和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村民做的好事几天几夜都说不完。现任村支书姜保生说:“老支书丰富的阅历经验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一辈子。”

  徐卫华 万笑辉 张鹏飞

赣州首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通车
  (记者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日9时30分,上饶之窗
江西今年建设设施蔬菜35万亩
  宁都讯(记者梁健、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上饶之窗
江西金融机构全力支持经济复苏
  (记者刘佳惠子)6月30日,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