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守护者“老银匠”何满正:一锤一錾里的耐心

16.07.2015  14:18
原标题:文化守护者“老银匠”何满正:一锤一錾里的耐心

  距塔尔寺不远处,是湟中县鲁沙尔镇金塔路。金塔路上一幢藏式风格的三层小楼里,“老银匠”何满正在制作一个龙纹银茶壶。

  出生于1965年的何满,16岁开始跟随父亲学艺。“那时候,我经常跟着父亲开拖拉机,拉着家什到牧区,给一些寺院和藏族人家里打银铜器。三代人卖手艺,刚能填饱全家人的肚子。”何满说。

  在学艺之初一年多里,每天拉风箱、下料、递工具,打下手,干一些粗重活。后来开始学画图,慢慢上手,学艺两年后,父亲才让他制作第一件银手镯。“当时不理解父亲为何老让我打杂,不让我上手,现在才明白他的良苦用心,那是为了磨练我的耐心,练就基本功。一名真正的手艺人,必须有很强的定力和扎实的基本功。”何满说,一直以来,父亲很难招到学徒。断断续续招的几个,中途全部放弃,只有何满一个人坚持到现在。

  “记得在1994年,我第一次独立完成了一把银壶,当时卖了700块钱,高兴得几天几夜都睡不着。”何满从此对自己的手艺有了信心,正是这一年,何满和父亲在金塔路开起了何家银铜器铺子。

  问起湟中银铜器的独特之处,何满说,关键在材料和工艺。材料是百分百的纯金纯银纯铜,工艺上每一道工序都是手工完成,所有的图案都是一锤一錾手工雕刻。很多图案何满早已默记在心,他一看材料便知道做什么合适,对成样也心中有数。他指着一座镌刻着“吉祥八宝”和龙纹图案的纯银大火锅说:“这件作品我花了两年三个月才完成,在深圳文博会上拿了金奖。”2011年,何满的作品纯银双把银壶和单把银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项目已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何满成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传承人。但是,如今像何满一样的艺人却已经不多了。

  “近几年,我每年在国内外参展和学习,到塔尔寺旅游的也多了,加上我们是老招牌,订单越来越多。”何满对目前的经营情况颇为满意,但是,作为湟中县银铜器协会的会长,他也有隐忧。

  何满介绍,目前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分为银器和铜器加工,铜器制品的需求量大,占当地整个行业的八成。同时,受市场需求影响,铜器制作更能吸引“急于求成”的人。银器制作成本相对要高,对手艺的要求更高,制作失败的作品重新回炉有很大折损,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

  “银器制作讲究的是耐心和恒心,技师要心细手稳,一锤一锤地来,功夫是在年深日久的重复中练出来的,没有七八年的磨练学不成手艺。”何满说,“跟我学艺的徒弟有6个人,现在只有两个人能出师。

  一边是急剧扩大的市场,一边是纯手工制作银器匠人缺少新生力量。何满认为,应加大宣传,让更多的年轻人真正了解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的历史和价值,本着传承的决心和学艺的恒心,才能真正成为好匠人,也才能让这门传统手工艺被更多人熟知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