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与肝硬化的秘密
最近,《自然》杂志在线发表《肝硬化中肠道菌群的改变》的论著。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研究团队首次开展肝硬化肠道菌群微生物的关联分析研究,从肠道菌群发生紊乱的角度揭示肝硬化发生发展的机制,从而确定了中国汉族人健康志愿者和肝硬化患者相关的肠道菌群的群落结构及功能成分特征,揭示了肠道菌与肝硬化之间的秘密。
据该论文通讯作者、浙大一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及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李兰娟院士介绍,中国有病毒性肝炎及脂肪性、酒精性、药物性、免疫性肝病等患者逾1亿人。部分患者会经历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其中,肝硬化是由急慢性肝损伤所致的进行性肝病,包括酗酒、过度肥胖及肝炎病毒感染。此前的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失衡尤其是菌群移位及代谢产物通过肠黏膜屏障与肝硬化进展有关联。然而,与肝硬化进展相关的肠道微生物系统发育及功能成分的变化还不清楚。尽管有些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的改变在终末期肝硬化并发症中起重要作用,肠道菌群与人肝脏病理之间的明确关联仍未知。
历时3年,李兰娟院士带领的科研团队,收集了181个来自中国人肠道菌群的样本,其中包括98个中国肝硬化患者的粪便样本及83个健康中国人志愿者的粪便样本,开展了肝硬化肠道菌群的深度测序及关联分析研究。
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首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肝硬化肠道菌群基因集,包含269万个基因,其中36.1%即97万为首次发现的基因。通过与欧洲人、美国人及中国糖尿病三个基因集的比较,发现肝病基因集中有79万个独特基因。
同时研究人员发现,肝硬化和健康人组中,同一种主导菌属,肝硬化组比健康人组含量明显减少,而有几种菌属在肝硬化组中含量增多。通过基因标记物的聚类分析,发现了28种细菌与肝硬化密切相关,其中多个细菌在肝硬化患者中首次发现,38种与健康人密切相关。在该研究构建的基因集中,有7.5万多个基因在肝硬化患者和健康人志愿者中呈现显著差异。
研究人员还首次发现肝硬化患者口腔菌侵入到肠道,而健康人中没有此现象,可能对肝硬化发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此外,研究人员发现了15个高特异性和灵敏性的微生物基因,建立了预测疾病的模型,今后不仅有助于肝硬化诊断,还能用于肝硬化疗效的评估,可对中国及全球的肝病卫生工作做出重要贡献。
《 人民日报 》( 2014年08月01日 20 版)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