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获奖纪录片《苦干》背后故事 24国使馆今安在
市民在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举行纪念活动。
70多年前,在美籍华人李灵爱女士的策划并资助下,美国记者雷伊·斯科特从1937年至1940年的4年里,四赴中国,行程3万多里,先后来到抗战烽火中的上海、南京、重庆等地,拍下了珍贵的纪录片《苦干》,记录了数百万难民流离失所的惨景,展现了中国人民直面强敌的坚定、从容、坚韧和勇气。正因为如此,1942年,该片被授予第十四届奥斯卡纪录片特别奖。
70多年后的今天,辗转多年失而复得的奥斯卡获奖彩色纪录片《苦干》经过努力回到了它最初的拍摄地之一——重庆,本身已是一个精彩离奇的故事。如今,影片中那一个个激荡人心的场景令人既熟悉又陌生,镜头中的那些街道、码头、建筑是否还在?它们背后又有着怎样不同寻常的故事?
储奇门老码头旧貌换新颜
奥斯卡获奖纪录片《苦干》有一组镜头令人印象深刻:画面中,斯科特骑着一匹马,身体几乎倾斜成45度登上一坡长长的台阶,马背上的他看上去既紧张又兴奋。这段画面的解说词是:“据说,从码头要走300步才能抵达重庆城,我数了数,其实是340步。”
“很多人以为斯科特骑马进重庆城的地方是朝天门,其实不是,应该是储奇门老码头。”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周勇教授表示。
周勇介绍,位于渝中区南侧长江北岸的老码头,因紧靠“九开门”之一的储奇门而得名。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沿海港口几乎全部沦陷。滇缅公路成为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的运输通道,而川黔公路在滇黔交界的胜境关进入云南,连接滇缅公路,而海棠溪就是这条唯一的“生命线”的起点。
“影片开头记录了国外援华物资从越南海防港经滇缅公路、川黔公路进入重庆的过程。而斯科特就是坐着援华物资的大卡车,经贵阳到达重庆海棠溪的。”周勇说,海棠溪的江对面就是储奇门,来往人员只能从这里坐船到对岸的储奇门老码头,然后进入重庆城。
资料显示,渝中区的储奇门至海棠溪轮渡航线于1938年1月1日正式开行。抗战时期,为疏散市民过江,躲避日机的轰炸,轮渡做出了重大贡献。仅1938年10月至12月的3个月内,储奇门至海棠溪轮渡线就载客达45万多人次。
在重庆大轰炸“五三”“五四”惨案中,储奇门码头轮渡趸船被炸,1名水手死亡,数十名乘客和船员受伤,但并没有阻挡它的正常运行。如今,储奇门老码头的旧貌已经不在,渝港13码头、14码头取代了它的身影。
渝中区打铜街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影片中斯科特登完长长的台阶后,画面转换到一条热闹的街道。
周勇介绍,从画面中出现的交通银行、美丰银行等几栋老建筑来看,这条街道就是被誉为抗战时期“中国的华尔街”的打铜街(如今渝中区打铜街)。
据了解,当时,打铜街及附近街区,遍布着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川康银行、美丰银行、聚兴诚银行、川盐银行等众多金融机构总部。如今,这些银行旧址经过修复,大部分被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庆抗战金融遗址群。
修建于1936年的交通银行大楼,造型复杂,拱形门窗、罗马柱、雕花栏杆等古典建筑符号装饰其间。因为长期妥善的维护,如今,该建筑仍然完好。
周勇介绍,“根据画面判断,斯科特从打铜街一直往上行走。来到一个十字路口,那就是今天的渝中区小什字。他拍摄的方向应该是背对打铜街,正面是解放碑方向,左边为新华路,右边为朝天门方向。”
画面右边有一栋圆弧形的房子,周勇表示,这个位置应该就是1941年开业的建国银行所在的位置。
24国外交使馆今安在?
纪录片《苦干》完整记录1940年8月19日、20日,侵华日军飞机对重庆主城实施狂轰滥炸的过程,经过专家认定,这段珍贵的影像是美国记者斯科特当年在设于重庆的美国大使馆武官处拍摄的。
“抗战时期,先后有24个国家在重庆设立外交使馆。”周勇介绍,目前重庆还保留有19处当年的建筑。
其中,美国大使馆旧址、苏联大使馆旧址、土耳其大使馆旧址、澳大利亚大使馆旧址、丹麦公使馆旧址、中英联络处旧址、苏联大使馆武官处旧址等建筑位于渝中区,目前已被列为市级文物或者文物点进行保护。
“抗战时期,新的中美及中英条约签订是最重要的外交事件之一。”周勇介绍,1942年“双十”节,美、英两国宣布准备放弃在华治外法权,经过两个月反复磋商,三国最终在1943年1月11日同时签订了新条约。
新的中美条约由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及中国驻美大使魏道明在华盛顿的美国国务院签订。与此同时,新的中英条约由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宋子文、英国驻华大使薛穆爵士以及印度代政治代表休黎吉生在重庆国民政府外交部签订。两个新条约于1943年5月20日在华盛顿和重庆分别进行批准文书的交换后正式生效。这标志着在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以及美特使顾盛在1844年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以来,为期百年的英美在华特权正式终结。
当年,中国政府将1月11日定为“司法节”,以庆祝这一令人欢欣鼓舞的历史性事件。重庆5万余市民聚集到市中心的夫子池新运模范广场,参加庆祝活动,观看盛大游行。同时,中国共产党机关报、延安《解放日报》评价此事件为“关乎我民族的一个重大进步,标志着联合国家内更紧密的合作,是即将到来的永久世界和平的基石”。2月初,约有两万人在延安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
“苦干”精神在重庆得到传承和发扬
一枚枚炸弹呼啸而下,一排排房屋轰然倒塌,整个城市燃起熊熊大火……《苦干》中,有一段长达17分34秒的画面,真实地记录了1940年8月19日、20日重庆遭受日军最猛烈轰炸的情景。这是迄今为止所见,由西方人士拍摄、最为完整的重庆大轰炸场景。
“1940年8月19日、20日,日军连续3次分8批对重庆主城(主要是渝中区)实施地毯式轰炸。”西南大学教授、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潘洵介绍,8月19日凌晨1时42分,9架日机第一次突袭重庆市区,在枣子岚垭、国府路等地投弹。
“大田湾、两路口、储奇门、较场口等地遭到毁灭性破坏,城市到处可以听到炸弹轰鸣。”潘洵介绍,轰炸造成磁器街等30余条街巷全街焚毁,市商会、新华日报营业部、川盐银行、银行公会、美丰银行等均遭炸毁,仁爱堂医院、苏格兰圣经会、内地会等处均遭波及。
不过,影片的珍贵之处,更在于它清楚地记录和反映了在日军肆虐的蹂躏下,当时重庆市民英勇顽强、不屈抗争的史实。
轰炸前,儿童在弹坑积水里游泳,小贩笑着在街上卖水果;待敌机过去,人们从地下钻出来,从废墟中寻找可以利用的物品……《苦干》用真实的镜头告诉世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各个角落都有抵抗侵略的人们,在这些史诗般的奋斗中,站在最前线的是中国奇迹。”潘洵说。
如今,重庆母城渝中区高楼鳞次栉比,曾经的废墟之城变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今年4月4日,来渝参与签署彩色纪录片《苦干——中国不可战胜的秘密》影像资料转让合同,并拍摄纪录片《寻找〈苦干〉》的罗宾龙一行参观了位于较场口的大轰炸惨案遗址。她说,“70多年后的今天,来到重庆,曾经的废墟之城变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大城市,街道上,每一个路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一种自信和热情,这正好印证了当年《苦干》表现的内容。我相信那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是‘苦干’的精髓——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今天的重庆得到传承和发扬,并深入到他们的灵魂与命运之中,而这正是《苦干》回到中国、回到重庆的真正意义所在。为此,我感到非常自豪和欣慰。”罗宾龙说。
(余仲轩文/图)
《 人民日报 》( 2015年09月02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