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分“好”“坏” 最“坏”的脂肪在哪里?

05.11.2015  10:09
原标题:脂肪分“”“” 最“”的脂肪在哪里?

如果说食品中有哪种营养成分最受人“嫌弃”,恐怕非脂肪莫属了。据中国居民营养监测数据显示,因为肉类摄入过多,有65%的城市居民膳食脂肪供能比超过推荐量上限。脂肪对于百姓来说,早已不像几十年前那样受到热烈追捧了。在以“马甲线”、“人鱼线”为健美标准的当下,很多人不仅要远离脂肪,更有甚者“谈脂色变”。

记者带你一探究竟——

食物中最“”的脂肪在哪里呢?

脂肪分“”“” 反式脂肪有害健康

卫生部北京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营养科主任,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委员兼秘书长孙明晓提出,人体从食物中摄取的脂肪的确有“”、“”之分。从已有的临床数据来看,饱和脂肪、反式脂肪相对于其他脂肪而言,对人体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多一些。

人体摄入过多饱和脂肪,会增加患心肌梗塞的风险。饱和脂肪通常在动物肉中含量较高,特别是牛肉、羊肉和猪肉等,还有一些全脂乳制品中也会含有饱和脂肪。因此,想要减少饱和脂肪的摄入,肉、奶等含有这个成分的食物就要少吃一些。

除了饱和脂肪外,人们普遍关心的反式脂肪也是“坏脂肪”中的重要一类。反式脂肪属于不饱和脂肪,因其脂肪酸化学结构上有一个或多个“非共轭反式双键”而得名。现有资料表明,过量摄入反式脂肪可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相对于饱和脂肪来说,反式脂肪的‘口碑’更差一些。”孙明晓主任介绍,剑桥大学的一项对比研究显示,反式脂肪“力压群雄”,在脂肪种类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相关度调查中“表现突出”——反式脂肪酸摄入量越大,人体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就越高。

休闲食品应警惕

糕点、饼干少吃为妙

我不太了解反式脂肪酸存在于哪些食品中,只知道它不好,所以对这个问题才很关注。”近日,记者在进行消费者调查时发现,近半数消费者在谈及自己所关注的食饮问题时,首选“反式脂肪酸”。但只知其“”,不知其身在何处。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于2013年发布的关于“我国居民反式脂肪酸膳食摄入的风险评估”报告中显示,加工食品是城市居民膳食反式脂肪酸的主要来源,占总摄入量的71.2%。在加工食品中,植物油的贡献占到49.8%,其他加工食品如糕点、饼干、面包等各占近5%。

该评估结果显示,虽然我国大城市居民反式脂肪酸供能比(指反式脂肪酸提供的能量占膳食摄入总能量的百分比)仅为0.34%,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小于1%的建议值,但仍有近0.42%的城市居民反式脂肪酸摄入量超过1%,值得警惕。

孙明晓主任建议,避免或降低摄入反式脂肪酸的办法一是烹饪时不要将油烧得过热、时间过长,以防原本健康的植物油发生氢化转变为反式脂肪。其二,对于那些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添加反式脂肪酸的食品,自然要尽量回避了。

我国2013年1月开始实施的《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中明确规定,使用氢化油为配料的食品,要强制标注反式脂肪酸含量。因此,食品标签中注明了“氢化植物油”、“部分氢化植物油”、“氢化棕榈油”、“氢化大豆油”、“植物起酥油”、“人造奶油”……等名称的食品,都是可能存有反式脂肪的食品,需要消费者购买时格外关注,选择不含反式脂肪酸或反式脂肪酸含量较低的食品。

而从易存反式脂肪的加工食品种类中看,代可可脂含量较高的巧克力,威化饼干、夹心饼干、奶油蛋糕、派等焙烤食品均位列其中,添加反式脂肪过多的此类食物不要每天食用。

平衡膳食是基础

脂肪摄入关键要有度

专家表示,脂肪虽然有“”、“”的区分,但最关键的原则是要有量的控制。即便是“好脂肪”,吃得过量也不行;虽然是“坏脂肪”,少吃一点倒也无害。

最重要的,食物多样化、平衡膳食、适量运动才是保证健康的重要基础。

在“食饮密码”栏目开设之前,本刊采编团队先后针对200位读者进行了走访调查,将读者反映出的问题,以及提出的疑问进行了筛选、统计、整理。受关注度高的话题,将陆续刊登于《健康专列》“食饮密码”栏目。

下一期,“食饮密码”将关注焦点锁定为零脂肪、无蔗糖、非油炸、零热量、低卡、高纤等所谓的“健康食品”,欢迎读者朋友持续关注。

本周,如果您对此话题有任何评价、反馈,或是想畅谈自己与以上“健康食品”的故事,欢迎您通过“食饮密码”新闻热线及健康专列微信公众号积极与我们互动交流。(记者 王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