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分析:“山寨鸡汤”可以休矣

18.12.2015  10:36

时隔两个月,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又火了。这次,刷爆网络的是她的“诺奖致辞”,不少人读完之后幸福满满,纷纷转发。吊诡的是,那些让人直呼“感动”的文章,事后居然证伪,只是网络段子手恶意炮制的山寨网文,一股浓浓的网络鸡汤味扑鼻而来。

根据媒体证实,在瑞典期间,屠呦呦确实做过一次获奖演说(不是致辞),题为《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此文平和、理性,不谈感情,只谈专业。充满科学精神的言辞与网络刷屏的内容大相径庭,却远没有山寨网文受到热烈追捧。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这背后的症结值得深思。

其实,屠呦呦不过是这次荒诞的网络狂欢中的一个幌子,“山寨致辞”也不过是网络鸡汤文学的升级版。诸如马云、白岩松、陈道明、王朔等等,被世俗标准定义为“成功人士”或“领域权威”的他们,都曾遭遇这样“被消费”的境地。

所谓“鸡汤文学”,发轫于QQ空间、博客、贴吧等早期的论坛BBS,而后盛行于微博、微信,始终“长盛不衰”。只要稍有一定的“网络生活”经历,你一定或多或少尝过它的滋味。

当然,文学世界包罗万象,特别是在讲究价值多元化的今天,鸡汤文学往往带有励志色彩给人以精神振奋,有的笔法优美颇有意境,大抵可以算作是一种合理的文学形态自圆其说。 然而,山寨版的名人鸡汤文学不同,除了遣词造句的原始属性外,它主要依靠名人效应扩大影响力。有人做过分析,此类“名人鸡汤”的始作俑者,大多是一些网络营销账号。它们之所以费尽心思地炮制这些心灵鸡汤,无非是为了吸引粉丝关注,直接或间接地达到网络营销的目的,从而获取一定的商业利益。

其中,那些罔顾事实添油加醋,甚至完全虚构事实的做法,已经突破道德底线,一脚踩进了网络谣言的禁区。它对网络生态的“杀伤力”,与其网络影响力成正比。

按理说,要分辨这些文章的真假并不困难。从这个角度看,纵然“山寨致辞”的始作俑者居心叵测动机不良,倘若没有广大受众的推波助澜,要呈刷屏之势也非易事。遗憾的是,在纷繁嘈杂的传播空间里,不少网民的阅读口味早已不辨真假,只求一时“暗爽”。在相互营造的拟态环境中,人们习惯于把“鸡汤”当作“鸡血”,客观上成了传播网络谣言的“帮凶”。

目前,中国网民数量达到6.68亿,网络已经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恰逢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华开幕,习近平在主旨演讲中指出,“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为了守护“日渐清朗”的网络空间,有害而无益的山寨版名人鸡汤可以休矣。而这,则要从6.68亿分之一的你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