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舆评:存款蹊跷失踪,银行监管去哪儿了?
阅读背景:近期,全国曝出多起储户存款失踪事件,引发各界高度关注。公认十分安全的一笔笔银行存款,怎么会丢失呢?能找回来吗?该由谁来负责?面对舆论的追问,央行副行长潘功胜近日表示:这些案件目前是极少的个案,不过即便是个案,也不应该再发生。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也表示:按照我国法律规定,银行有义务保护存款人的合法权益。
钱放在哪里最安全?
“钱放在哪里最安全?”绝大多数人的答案是:银行。一直以来,在公众心中,银行是安全的代名词,可是近来,屡屡发生的银行存款被盗事件,给不少人敲响了警钟。
1月15日,新华社“新华视点”栏目刊发《42名储户9500万元存款是怎样丢失的?》专题报道,让“银行存款失踪”话题迅速升温。报道称,浙江杭州42位银行储户放在银行的数千万元存款仅剩少许甚至被清零;泸州老窖等知名企业存款也出现异常,近3个月就有存在银行的5亿元不知去向。同时,义乌、南京、湖北等地也出现了储户存款失踪事件。无独有偶,几天之后,南京一家名为“南京盟信农村经济信息专业合作社”的假银行非法吸储案件震惊舆论。据当地警方透露,该“合作社”的内部装潢与真银行无异,不仅柜台设计像正规的银行,还有LED显示屏、叫号机等,并以高额贴息款诱惑市民存款。在监管部门的眼皮底下,一个没有任何金融资质的“合作社”,明目张胆地“运行”了一年多,涉案金额近2亿元,着实令不少网民瞠目结舌。
储户丢钱,银行赔钱吗?
尽管令人错愕,但是存款已经丢失了,如何找回存款,如何获得相应赔偿,成为公众更关心的话题。然而,现实的境况是作为弱势群体的储户很难单方面证明银行在存款“失踪”的过程中存在过错,所以在“谁主张谁举证”原则下,大部分储户面临维权困局。此外,从近年来发生的存款“失踪”事件来看,银行也倾向于把责任推向员工,或强调由于储户自己的疏忽。
1月26日,《长江商报》刊发的《重庆储户120万存款蒸发 状告银行反被判刑4年》新闻被多家媒体转载,报道称,重庆张净夫妇10余年前在农行存款120万余元,钱却突然“失踪”了。2006年,他们状告农行反被刑事立案,丈夫以诈骗罪获刑4年。最高法关注到这一案件,储户出狱4年后终获无罪判决。
通过这起案件,普通储户维权之难可见一斑。一起起存款“失踪”却难以追偿的事件警示人们,风险防范的责任天平应该向具有更多专门知识和专业力量的银行倾斜。《人民日报》评论文章进一步指出,“应该尽快让银行承担起保护储户资金安全的更大责任,从而倒逼银行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使银行不再是各种存款失踪事件的作壁上观者。”在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部分涉及存款“失踪”的银行已经为受害储户垫付了存款。监管部门负责人也表示,银行有义务保护存款人合法权益。然而,围绕如何建立弥补储户损失的长效机制问题,还需进一步探讨与思考。
存款失踪背后是监管的失灵
就一般的存款被盗事件,多因储户密码不慎泄露、被黑客窃取而遭遇存款失窃。而近来多地的巨额存款被盗事件,其存款模式和作案手法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均系有关人员以高额好处费或高额贴息为诱饵,诱使客户将资金存到其指定银行,并与银行内鬼勾结,采取伪造金融票证、私刻存款单位银行预留印鉴等手段窃取挪用资金。
纵观警方和媒体披露的事实,高额贴息、内外勾结、违规操作、私刻公章印鉴、伪造支票是这些存款得以被窃取挪用的关键步骤。案件中多达20多个实施细节,任何一个细节出现纰漏、链条出现断裂,犯罪就无法得逞。这些存款被盗,隐隐说明了一些日常制度规定形同虚设,监管措施成了摆设。
我国是世界上居民储蓄率最高的国家。在4.3亿户家庭中,银行存款是主要的资产形式。截至2014年年末,中国金融机构的各项存款余额高达116万亿元。保障存款安全不仅事关储户利益,更关系银行的公信与金融业的持续稳定运行。银行以及监管部门理应加强防范,以免存款被盗事件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