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岛海战 英国一周内改装56艘民船辅助作战

19.11.2013  18:52

资料图:大西洋运送者号在利物浦接收改装

  英国是大西洋中的一个岛国,在远离本土的作战中,海上运输成为英国军事运输的主要渠道。因此,英国一直把海洋视为国家的生命线。英军战争动员更是走出了一条精干的海军和强大的后备商船相结合的路子。在1982年的英阿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简称:马岛战争)中可窥见一二。

  战斗一打响,女王立即签署征用民船内阁命令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军队攻占马岛后,英国当日成立战时内阁,4月3日决定出兵,武力夺回马岛。4月4日,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亲笔签署了一项内阁命令,下令征用民船参与马岛战争,征用范围从6万吨级的客轮(如“伊丽莎白二世”号)到700吨级的拖船(如“爱尔兰人”号),征用的民船种类包括客轮、集装箱船、渡轮、石油勘探船、救捞船、油轮、渔船、拖船等,从而拉开了英国自二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民船动员。

  一周内,征用民船变身军用运输船、修理船、扫雷船……

  一接到征用命令,4月5日即有10艘民船随英特混舰队驶向战区,而大部分被征民船则需紧急加改装才能胜任军事任务。

  有的商船中途停止正常航运业务,就近靠岸卸载后驶向报到地点。“乌干达”号原为客轮,接到动员令时,正搭载着小学生在地中海旅游。他们立即就近在意大利靠港,租用民航机将学生送回国,然后直驶直布罗陀海军修造厂,在那里改装成拥有1000个床位、100名医务人员和90吨医药用品的医院船。

  有的商船边改装,边装载。“伊丽莎白二世”号游轮是这次被征用的最大的民船之一,该船的改装工作刚刚展开就载着英第5步兵旅的3000名官兵和大量武器装备出发,航行途中不断进行改装,其最后的改装工作是由提前空运到阿森松岛上的一个改装队完成的。

  “大西洋运送者”号集装箱滚装船是4月14日被征用为飞机运输船的,工人在船上安装了起飞甲板,修建了可容纳20架“”式飞机和20架直升机的机库,还加装了海狼式防空导弹系统,如此巨大的改装工程仅用了7天。所有被征民船的改装工作几乎都是在一周内完成的,各类民船摇身一变成了军用运输船、修理船、通信船、医院船、扫雷船、补给船,浩浩荡荡开往南大西洋。

  共征用租用56艘民船

  被征用的英国民船担负了广泛的任务。部分船只由本土向阿森松岛或战区运送物资,集装箱船和滚装船运送重型装备,客船运送兵员和轻武器。登陆战役打响后,部分民船担负医疗救护任务,3艘功率最大的英制拖船和2艘装备有潜水设备的海洋石油勘探船在马岛附近海域充当医院船,3艘海道测量船则负责把伤员转运到医院船上。

  整个战争过程中,英国共计征用和租用了56艘民船(特混舰队的战斗舰艇数量为47艘),涉及到33家公司、5000多名民船海员。征用的民船共为特混舰队进行海上补给约2000次,运送了1.5万个货包和其他储备品(约10万余吨物资),1万余名武装人员,95架各型飞机。此外,英国还征用了大小不等的各类支援船只72艘,仅征用的油船就有21艘,加上军队的8艘油船,共计有29艘油船约38万吨石油来保障40艘水面战舰的作战需要。直到战争结束后,被征用的商船中仍有40%被保留下来,继续为保障英驻马岛的守备部队服务。

  编 后

  马岛之战启示多多

  马岛战争是二战后最著名的一场海战。虽然其规模远远不及一战、二战中那些场面宏大的海战,但是,由于导弹、核潜艇等新技术装备投入战场,使之明显区别于传统海战,它实际上揭开了新时代的序幕—高科技战争时代来临了。因此,即使时隔30年,各界对马岛战争的研究却从未停歇。它给人们留了很多的启示:

  启示一:战前充分准备必不可少。英国早就制订了详细的民船执行军事任务的应急计划,掌握了详尽的民船船型、船位、装备、船员情况,并多次修改动员计划使其趋于完善。

  启示二:要注重平时动员指挥机制的建设。英国议会制定了在战时使用民间资源的法令,政府与民营运输企业订有战时征用合同,与船员签有战时“前往任何地区服役”的契约。战争一爆发,国防部与贸易部当即选定要征用的商船,各个环节基本不会出现推脱的现象。

  启示三:要重视高科技人员的培养使用。英国非常重视高科技人员动员。宣战后,英国动员主管部门分派设计人员飞往海外各港口指导被征用船只的加改装,例如,首批被征用的“大西洋运送者”号的改装草案就是技术人员在去船厂途中,在一个信封背面绘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