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艺术品春拍很热闹:大千精品屡现高价

29.04.2015  16:06
原标题:2015年艺术品春拍很热闹:大千精品屡现高价

  艺术品市场从来都不缺少新闻,香港苏富比、香港嘉德及香港保利等艺术品拍卖行几乎在同一时间举行的春季拍卖,不仅引发诸多猜想,也吸引了诸多关注的目光。

   张大千精品屡现高价

  中国书画专场历来是我国香港地区拍场的重中之重。其中,中国近代书画比较突出,特别是大师精品。从此次香港拍卖情况看,齐白石、徐悲鸿、林风眠、关良等的作品频频出现。

  今年春拍,林风眠作品尤其成为各家拍卖行主打,不仅在预展中由专家重点介绍,在拍场上的表现也很亮眼。苏富比呈现的包括《霸王别姬》《清荷》《双姝》《纨扇消夏》《母与女》等14幅林风眠的作品,都以超过最高估价的价格出售。

  与此同时,香港苏富比近年来拍出一系列张大千代表作,在拍前最受关注。香港嘉德此次推出的张大千作品中有《拟石溪溪山留客图》,此画以680万港元起拍,1500万港元落槌,高于1200万港元的最高估价。在香港保利,近现代拍卖专场总成交额达9850万港元,其中,张大千的《黄山青龙潭》以近千万港元的高价成交,拔得本场头筹。

   现当代艺术寻找“新亮点

  由于适逢吴冠中先生逝世五周年,香港苏富比特别推出吴冠中“生命的风景”专题,包括《红梅》《荷花》《彩山》《墙上秋色》《李村树(二)》和《江边竹林》等六幅创作于上世纪70到90年代的画作,悉数成交,共拍出1.57亿港元,超越拍前估价逾两倍。而在香港保利拍卖中,吴冠中油画《滨海城市(青岛)》也取得佳绩,经过多轮竞争后以3300万港元落槌。

  此外,中国当代艺术家不再是买家唯一的选择,买家们对非中国籍亚洲艺术家作品的关注度也在不断增加。香港苏富比增加了日韩抽象作品的比重,而印尼艺术家的表现仍旧突出。在嘉德香港春拍上,草间弥生的作品《有南瓜的静物》成交价为333.5万港元,高出估价逾两倍。据《人民政协报

   艺术品上网卖

   看展览”已过时?

  画廊没人了,艺博会上的观众大多是走马观花,手机成了收藏家24小时的贴身顾问……在这个艺术品开始通过网络销售的时代,“看展览”这件事已经过时了吗?

  北京比中国其他地方有更多的画廊,但现在不像以前那样,每周都有各种展览了。信息技术让所有领域都飞速改变,链接更紧密。艺术界也在迅速伸展。每个时区都在进行全球连线的艺术品交易。相应的,通过上门观展而售出的作品占比明显减少。

  事实上,全球艺术界都面临同样的尴尬。纽约切尔西区的画廊群最近空空荡荡,简直看不出,这里七八年前还是全球艺术行业最有活力的风向标。伦敦和柏林一些学术性强、研究功底扎实的画廊和艺术机构近几年也陆续关掉展示空间,只保留办公区。许多艺术记者废寝忘食、兴致勃勃地为全球各地展览奔走,激烈讨论的日子似乎一去不复返了。

  这不禁让人有点沮丧。有位收藏家朋友说:“这有什么不好吗?反正艺术展览和画廊也是一门生意,目的就是卖东西。人们更容易接收到信息,通过手机浏览作品,商家也节省了成本。”竟让人无法反驳。好在销售情况并不差,只是换了新的模式。然而,人们交换想法少了,关于“”的标准的探讨也少了,到处讨论的都是价格、价格、价格,还有混乱的审美取向。专业策展人和独立批评家逐渐消失,没人在意我们承担着为后代写史的责任,更没人会为了艺术去和富翁作对。

  世界上90%以上的人不关心艺术展览。绝大多数公众无法理解艺术是一种传递信息的“语言”,更不会为此好奇,欣赏它、传播它。画廊、美术馆、公共艺术空间体验的重要性在下降,这和教育、社会文化意识的关联是个更广泛的话题。

  不过,应该相信,在广大的社会文化层面,而不仅仅是狭窄的艺术圈,如何把艺术这门“语言”以合适的方式讲出来,是越来越有趣、越来越被关注的一件事。看展览并没有真的“死了”。在全球,它正在获得“新生”。在中国,它刚刚“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