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重磅音乐节掌舵人:音乐节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中新网昆明11月27日电 (记者 胡远航)13年前,“迷笛”音乐学校校长张帆在校内礼堂拉起“首届迷笛音乐节”的横幅,无意中炮制了中国大陆第一场音乐节。而13年后的今天,中国的音乐节数量已增长至每年100多场。27日下午,“摩登天空”掌舵人沈黎晖、“台湾角头音乐”掌门人张四十三以及“五百里城市音乐节”操盘手张翀硕现身2013五百里城市音乐节新闻发布会,他们不约而同地谈及中国音乐节现状。
关键词:同质化
“音乐节还远没达到饱和程度”
近年来,中国的音乐节井喷现象愈演愈烈。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自然不必多说,一些二、三线城市地方政府砸钱举办的音乐节也正在逐步兴起。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音乐节数量已增长到每年100多场。
早期的音乐节付出过“赔本赚吆喝”的代价,显得颇为小众冷清;如今,音乐节蜂拥而至,其场面固然热闹,但却令人担忧——大规模的复制移植耗费音乐人精力,也过度消费了大众热情;地方政府砸钱办音乐节成风,多半亏损;音乐节在商业利益面前戴着镣铐起舞,更是派生诸多尴尬。
当日,在谈及摩登天空旗下的“草莓音乐节”在多地复制举办,并“联姻”五百里时,沈黎晖和张翀硕丝毫不避讳。沈黎晖认为,尽管全国各地的大小音乐节名目繁多,但还远没有达到饱和的程度。“‘草莓’的气质即是多元,如果只是复制没有必要和‘五百里’合作,”沈黎晖说。
而张翀硕表示,“‘草莓’和‘五百里’结合,会根据昆明的特色来定位,东南亚、南亚风情将是其特色”。
关键词:商业赞助
“应先坚持自身品牌,商业赞助只是附属”
商业赞助是举办一场音乐节绕不开的话题。沈黎晖坦言:“办音乐节,拒绝商业赞助,不真实”,但也曾遭遇尴尬和绑架。
“年轻一代非常有主见,他来参加你这个音乐节,是喜欢其气质。看见满场的商家LOGO会不喜欢,”沈黎晖说,“办音乐节还是应先坚持自己的东西,商业赞助只是附属的东西”。
“台湾角头音乐”掌门人张四十三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举办“角头音乐祭”,后于2000年创办“台湾海洋音乐祭”。在他看来,商业赞助是一个音乐节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总是让人又爱又恨。
尽管台湾海洋音乐祭翻红后,陆续有声音指其商业化。但张四十三认为,是音乐节和赞助商形成一定默契。“商业赞助不能影响整个音乐节的气质和美学设计。我们还要一起努力,把整个节办得更好”。
关键词:生活方式
“音乐节除了展示音乐,更是当下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参与大型户外音乐节显然已经成为了当下中国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张四十三说,在音乐节上,大家不仅可以听到诸多音乐,还可以看到众多个性、狂热的年轻人。他们精心打扮自己,无所伪装,真实又个性。
“音乐节并非是歌手的狂欢,而是观众勇于表现自己的舞台。”张四十三告诉记者,举办音乐节最初是想给独立乐队、摇滚歌手等非主流的音乐人展示自己的平台。但现在,音乐节正变成观众的节日,以及生活方式。
“好多人来草莓音乐节是为了看美女!”沈黎晖说,“这看起来蛮超现实的。音乐只是个媒介,大家是来享受这种生活方式”。(完)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