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荣芳:微写作也应绷紧减负的弦

17.12.2013  16:40

  明年语文科目将60分的作文分为两题,第一题为微写作,第二题为作文题。北京市教育考试院表示,将作文分为一大一小两道试题,其目的是全面考查学生写作能力。(12月16日新京报)

  高考语文改革已成定局,满卷180分的分值,占据了整个高考分值的一个最大头。分值的增加带来题型的调整无可厚非,与之前150分的分值相比,增加微写作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微写作,按其概念,应如同我们现在流行的微电影,微小说一样,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更多人乐于享受优秀的微电影微小说,因为他们花费时间少,却能起到同正常电影小说一样的警醒、启迪作用,是适应快餐文化的产物。

  作为创作或者是准备创作微电影、微小说的人来说,应该知道,要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微写作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难题。要用两三百字将一件事或是一种情,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是在高考考场上。

  更重要的是,微写作是与语文考试,他不像微小说微电影一样是固定的体裁,可以是抒情、记叙,也可以是应用文,难点就在这里。倘若微写作包括应用文,那么改革中的学生就不得不花精力去学习几十种不同的应用文的写作格式,这无疑多与学生来说是增加了改革后学生的负担。

  各种各样的应用文,如其名字一样,注重应用性,比如公文写作,申论写作,其实用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将这些文体的学习,增加到本身就已经负荷沉重的高考生身上,是有悖与“学生减负”这个大主题的。

  笔者对于微写作具体该怎样自然是不该过多指责,但是,深明高考负担之重,为学生减负提点建议是在所不辞的。相信现在的很多高考生也玩微博,微信,深知“”字的大意,微博以其一次性只能140字,而深受大家喜爱。那么,微写作能否借鉴当今的微博中的微话题,给学生们设槛?可以多往高中生看待一件事情的态度的方向上走,不仅让孩子高考更加得心应手,更能让社会了解这些孩子在想什么。可谓是一箭双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