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苦难提前强加给孩子无异于揠苗助长
蚊子太多、洗澡要用盆冲、没有游乐场、没有WiFi、不能打游戏……这些乡下生活让12岁遂宁男孩牛牛决定瞒着父母,徒步20公里希望回城。有专家分析,父母想让孩子感受农村,接触自然,但内心的真实目的是“忆苦思甜”教育,也就是“苦难教育”,以此告诉孩子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6月21日《成都商报》)
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村人通过教育、打工等方式到城里发展,在城里买房、成家,渐渐过上小康的生活。正所谓“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离开了农村,不代表忘记了自己在乡下地里干农活的日子,当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只知道抱着电子产品玩耍,全然不了解这样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优渥的物质条件是家长通过艰苦劳动换来的,难免会陷入焦虑当中。为了防止孩子只知道贪图享受,有的家长甚至故意给孩子制造苦难,意图让孩子切身体会生活的不易,殊不知这样教育其实是在曲解苦难,消费苦难。
谈到一个人的成功时,人们常常不会忽略此人在成功的过程中经历过怎样的挫折和困难,由此教育后人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确,“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但文王并非因被拘而演《周易》,仲尼也非不厄就作不出《春秋》,他们的精神品质归根到底不是苦难所赋予的,我们在对孩子进行苦难教育的同时,更应该思考:苦难带给先辈的到底是什么?
我们在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为什么还要跟孩子回忆老一辈的艰苦生活?这不仅仅是让孩子忆苦思甜,归根到底,是想让孩子学习先辈们面对困境显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和独立自主的品格。然而,这些好品质都是苦难孕育出来的吗?所谓的苦难教育,很有可能是曾经受苦难太多的人,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为标准,给孩子设计出的一种自认为理想的教育环境。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已经知道如何搭建坚固的房子、食物要煮熟后再吃,没有必要再去经受自然环境的苦难,到山洞里体验生活。有的家长故意让孩子睡没有空调的房子、让孩子光脚在雪地上跑,以忆苦思甜为理由,摒弃现有的条件,将孩子置身于他们不必要体验的艰苦环境中,这不仅不会让他们理解吃苦精神,反而容易损害孩子的天性,扭曲孩子的价值观。
不能让孩子为了吃苦而吃苦。苦难如果不能实现孩子的人生价值,对他们而言就只是一种负面的体验,不仅不能锻炼出孩子强大的内心力量,反而容易导致他们因为无法理解而产生怨恨和恐惧,到后来因怨恨而消极、因恐惧而屈服,完全背离家长的原本用意。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中,对孩子的教育不是倡导“忍受苦难”,而是引导孩子自主选择,通过自愿劳动争取自己的利益。与其让孩子体验苦难,不如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人生不会永远一帆风顺,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总会历经诸多苦难,将苦难提前强加给孩子,以期孩子早日习得吃苦耐劳、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无异于揠苗助长矣。
文/覃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