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社会化考试并非甩包袱
有报道称上海高考改革方案草稿拟规定只考语数两门,其中以英语为主的外语将退出高考统考,变为社会化考试。对此,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教育部仍在与有意愿、有条件的省份、高校进行遴选协商,暂未确定上海是否在列。(2月13日《新京报》)
这些年来,英语越来越热。与此同时,质疑声也越来越大。“英语先生:我决定投降了。因为在我们的较量中我已经没有资本了。”这样一句调侃,表明了很多人的态度。而由应试产生的 “哑巴英语”,更是受到多方置喙。在这样的背景下,英语改革开始上路,而社会化考试,正是其改革的方向。没拥有时朝思暮想,快拥有时却又“近乡情更怯”。这种心理在英语社会化考试上,表现得同样明显。
归纳一下质疑的声音,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担心加剧学费负担。比如有人担心,随着社会化考试的推进,以外语院校为代表的一些考试机构将以考试 “经营者”面貌出现,成为巨大的利益集团;社会化考试也会发挥吸金效应,将会形成海量的补习市场。由此造成的考试费用,将会远甚于现行模式。还有一种是担心加剧学业负担。有人指出,根据教育部规定,英语高考社会化后,仍是高考录取的参考之一。这会导致考生不停地参加考试,不断地参加补习班,以刷新成绩、竞争胜出,从而给学生学习带来新的负担。
这样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但必须看到,英语社会化考试是大势所趋,这有利于英语教育的本质回归。考试政策是指挥棒,对教学存在导向作用。英语也不例外。过去英语教育之所以受到指责,并非英语不重要,很大一个原因是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英语被越拔越高,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很多人虽然得到了高分,但并没有沟通能力。而社会化考试,则有利于英语纠偏,恢复英语教学的沟通属性;增加了考试机会,有利于学生灵活安排。
两害相权取其轻。不能因为英语社会化考试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从而放弃英语改革。更重要的是,这些问题并非不可避免,只要提前考虑,充分应对,总能找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当然,这也提醒有关方面,不能把英语社会化考试当作是“甩包袱”。而是应该以更大的智慧和责任,去破解英语社会化考试之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弊端。对于有关方面的政治自觉,社会应该给予基本信任,应该相信有关方面推动改革,并非为了“甩包袱”。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不能因为可能存在问题,就不去推动英语改革;也不能指望英语社会化考试,可以一蹴而就,从此一劳永逸。(毛建国)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