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如何将实习这块“鸡肋”熬成汤?

18.04.2015  12:29
原标题:雷彦鹏:如何将实习这块“鸡肋”熬成汤?

  原标题:雷彦鹏:如何将实习这块“鸡肋”熬成汤?

  毕业于晋中学院新闻学专业的小李告诉记者,在省内某电视台两个月的实习期间,只操作过三次摄像机,至于策划、写稿、剪辑等一次都没有参与过,“不实习怕将来没有实践经验不好找工作,实习又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对我来说,实习成了‘鸡肋’。”(4月17日《山西日报》)

  “两年以上工作经验”、“有一定实习经历”……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倒逼着在校生走出校门去实习,但去后才发现端茶倒水、跑上跑下的后勤事务占据了自己工作的大部分,实习效果实在乏善可陈。由此看来,用鸡肋作喻,再也恰当不过了,但也让人五味杂陈。

  如果从单维度考虑,企业单位似乎也有难言之隐。在工作方面,实习生的效率不高、能力不足,很难委以重任,这都是不争的事实。但话说回来,正式员工已经过多年历练,而尚未毕业的大学生,又没正式培训过,无论如何也难望其项背。如果单位不给实战的机会,实习生永远都是实习生。

  对学校而言,实习是学生专业培养和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实习的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相关。2010年广东省人大颁布的《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规定:实习,是指高等学校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到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性教学活动。问题在于,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是否值得企业提供实习机会,以配合学校完成教学计划。如果学生在学校没有打好基础,工作如何上手?

  夹在企业和学校之间,实习生刚接触社会,既不掌握资本,又不谙人情世故,就业压力之下的职业规划尚处于摇摆之中,这一时期的他们和弱势群体没什么两样。学校给了推力,实习生却很难找到合适的对口单位,找到了又不受待见……要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平衡校企之间的落差使之有效对接,靠学生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得社会总动员。

  一方面,校企联手,理论与实践结合,共同培养对口人才。先从学校着手,合理设置专业,建立过硬的师资队伍,给学生打好底子,再和企业搭建实习平台;企业保持开明的态度,提供相应职业培训,建立起员工带实习生的师徒关系制度。另一方面,需要社会服务和相关制度的配套,建立起独立于学校和企业的第三方服务平台。在校生的人口基数实在偏大,这也决定了校企合作只能解决一部分学生的实习问题,而第三方平台可以打通学校和更多岗位间的渠道。

  长远看来,不管是职场高手,还是一线职工,都是从实习生这一角色转换过来的,帮助实习生完成过渡也是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实习是入职前的准备,社会服务系统可以为学生提供及时的职业资讯,帮助学生确立职业方向,营造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让他们少一些校企间的断裂感,这也可以减轻逐年攀升的就业压力。这样,就可以把实习这块“鸡肋”熬成鸡汤,改变其“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现状,还能缓解社会之“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