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风:一场暴雨,浇会了我们什么?
昨天午后,受高空槽和偏南暖湿气流影响,一条强雷雨带自西北向东南横扫佛山。一个多小时内,佛山白昼如夜,暴雨倾盆,雷鸣电闪,狂风乍起。据市三防指挥部统计,暴雨后全市出现水浸61处,19辆汽车被浸。随处可见的水浸点让佛山多条干道交通瘫痪。佛山大道堵塞最为严重,直至昨晚10时记者发稿时,北行方向仍未畅通。而水浸最为严重的海八路,辅道积水深达半米,长达3公里,让东行车辆堵了3小时。(《佛山日报》5月12日)
暴雨以它独有的方式,给一座座现代化城市留下了深刻烙印。街道成河、汽车没顶、交通堵塞、人员伤亡……内涝似乎已成为许多城市遭遇强降雨后的普遍状态。
雨情就是政情,更是民情,雨情就安全的无声命令,也是体现政府部门转变作风、执政为民、亲民爱民和检验城市不被水淹的考试,特殊天气中有“特殊责任”,更能够生动展现“特殊作风”。
暴雨天气中的管理和服务,不仅体现在“重大事项”上,不仅体现在看看群众的危房危险不危险;看看平时不很稳固的校舍安全不安全;检查山体有没有崩塌;检查河道防汛手否通畅;看看水库容量变化多少……更应该体现在小的方面,雨中的交通管理和服务,更应该不厌其小。
老百姓暴雨后出行有障碍,不方便,很尴尬,背后必然是政府服务的缺失,而服务缺失背后则是不文明,城市的文明不仅要从宏观上体现出来,更要从细节上体现出来,细节的文明更有说服力。有人问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如果被带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如何分辨它是否发达?”龙应台说:“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3个小时。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了一阵,发觉裤脚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看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不是看它有多少外观靓丽的高楼大厦,而是一场暴雨后它的交通和排水系统是否运行正常。
一下雨城市就瘫痪和混乱,关键是一些城市管理部门和人员工作不细致,认识模糊,服务意识不足,城市管理当树立“不厌其小”的细致入微感,对于管理部门而言的小事情,往往就是老百姓感觉不方便的大事情,进一步做好强降雨天气道路交通应急疏导保障工作,不仅要求各级交警单位做好应急准备,确保恶劣天气条件下的交通保障工作。应该突出平安城市天网视频监控的作用,及时发现下穿隧道和立交桥等重点路段的险情。
在香港,城市内涝被称为“水浸”。与内地许多城市相比,香港地处沿海且地形复杂,常遭台风和暴雨侵袭,属内涝高发区。根据记录,香港的年降水量高达2300毫米以上,而且经常遭受台风的滋扰。尽管大雨不断,但香港并未出现如内地很多城市般遇雨即可“观海”的内涝情况。那么香港是如何预防水浸的呢?
香港特区政府会定期巡查有问题的路面集水沟、雨水入水口、排水渠及水道。每年,渠务署都会巡查大约1623公里的排水渠及水道,其中包括洪泛抽水站及洪水警告响号系统,以确保这些装置在暴雨期间能完全运作正常。并定期清理潮汐垫和疏浚,使其的排洪能力不会受到上游地区冲下来的沉淀物影响。在不能派人进入巡查的排水渠内,已大量使用闭路电视。此外,渠务署还特别向部分水浸“黑点”地区的住户提供“预警短信”服务。
渠务署设有24小时值班热线,负责处理市民关于水浸等问题投诉。在大雨到来时,渠务署会在全港范围内派出三十几个小分队,每队4至5人,携带清渠设备,在容水浸“黑点”地区蹲守,一旦发现管道堵塞等问题,即时清理,避免问题扩大。
我们的城市未能修建像国外那样“十至十五年一遇”的城市排水系统,表面看是“规划”落后,但实际上,却是观念的问题。因为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城市在规划设计时并不差技术,差的是魄力和胆识,是务实的长远观念。
除了城市地下系统的畅通外,还有地上“生态基础设施”的健全完善。智能交通建设的好,关键时刻方可临危不乱。此外,不少城市对预警信息判断不准确,采取措施不到位,都是导致现代化城市频频经不起一场暴雨侵袭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