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嬗变
萍乡,江西和华东的“西大门”,素有“湘赣通衢”、“吴楚咽喉”之称,是江西省重要的商贸、旅游、文化城市,曾经的“江南煤都”。萍乡人文厚重、历史光荣,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发源地、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中国少年先锋队的诞生地、秋收起义的策源地和主要爆发地。
褪去光荣而厚重的历史华光,因为特殊的市情,进入新世纪以来,萍乡“两老一枯竭”(革命老区、百年老工矿、资源枯竭)后遗症逐渐呈现。2008年3月,萍乡被列为全国首批1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也就是那一年,萍乡全面打响城市转型战役。6年鏖战,萍乡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嬗变,全市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发展方式快速转变,结构调整明显优化,资源效益明显提升,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残疾工作示范和先进单位、国家级创建创业型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等称号。
目前,萍乡转型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新的宝贵的机遇和新的严峻挑战,萍乡转型发展之路如何走?萍乡市委、市政府提出“一二三四五”总体思路,即:坚持一个主战略:城市转型;实施两大工程: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民生工程;促进三化互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建设四个城市:江西省重要新型工业城市、现代消费型城市、赣西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城市、赣湘边际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打造“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区、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区、民营经济领先发展区和高铁经济引领三化互动区”;实现五个萍乡:创新萍乡、绿色萍乡、幸福萍乡、文化萍乡、活力萍乡。
2014年,萍乡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财政总收入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外贸出口增长8%,利用外资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
党建篇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高起点谋划 高标准启动 高质量推进
自2月19日全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以来,萍乡市委按照“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的工作要求,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启动、高质量推进,全市4个市级班子、101个县级班子、4106个基层党组织已全面启动、进展有序、成效初现。主要体现在:
领导带动,以上率下。市委始终把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带头作出示范。3月中旬以来,市领导带头开展“入户结亲”、“下访听诉”和“开门纳谏”活动,广泛征集基层干部群众对“四风”方面的意见建议,为全市各级干部作出了示范、立起了标杆。市委常委分别建立联系点,挂点联系指导1个县区、1个市直单位或两个市直单位。市委常委及相关市领导担任市委各督导组第一组长,坚持亲力亲为,带头参加调研督导工作,有效传导压力、激发动力。
典型引领,突出特色。充分发挥龚全珍这个全国重大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将“学习龚全珍,争做贴心人”贯穿教育实践活动始终。在全市动员大会上,邀请龚老上“第一课”,拉开活动序幕。向各县区、市直各单位、各乡镇街发放龚全珍先进事迹报告会实录光盘、《龚全珍日记选》精编读本,精心编排以龚全珍先进事迹为主题的话剧《老阿姨》和广播剧《本色》,并以演讲、征文、学习座谈等形式进一步深化“学习龚全珍,我该怎么做”大讨论系列活动,在全市推广建立“龚全珍工作室”300多个,引领广大干部群众全方位学习领会龚全珍精神。
敞开大门,广纳谏言。各县区、各单位普遍开展“入户结亲”、“下访听诉”、“开门纳谏”活动,“面对面”、“心贴心”与群众交流,多渠道、多层次听取群众意见。目前,全市共有1.9万余名党员干部下基层“入户结亲”,结对帮扶8万余户,各级党员发放连心卡片8万余张,发放公开信17万余份。通过网络在线访谈、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个别谈话等方式,全市共收集到各方面意见建议12819条,梳理“四风”方面问题3858条。
边查边改,初见成效。各县区、各单位分门别类建立整改台账,认真梳理汇总群众反映的问题和意见诉求,落实整改责任、完成时限等。安源区针对社区居民提出跑腿多、手续繁杂、办事不方便的问题,探索并健全完善了“两下沉、三畅通”工作机制,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出台了“6+N”的系列改革措施,镇街和村一级的公车改革已全部到位。芦溪县针对群众反映诉求难的问题,在全县建立了“民心民声互动平台”,做到诉求受理有系统、分派诉求有告知、诉求办理有监督,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
分类指导,压茬推进。全市不同层级活动开展单位依照压茬15天左右时间做好总体安排,切实把握好时间进度。按照中央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的要求,初步排查确定整顿对象80个,正在边整顿边开展活动。芦溪县下大力气破解村级党组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难题,创新提出了“四个三”工作法,即:坚持“三个突出”,组建“三员队伍”,开好“三类会议”,组织“三评活动”,这一做法得到了中央书记处书记赵洪祝的批示,并在《中央纪检监察报》头版头条、《江西日报》头版头条进行了报道。
开放篇
“东融西接”大开放 先行先试抢先机
党的十八大和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后,全国和江西掀起了新一轮大开放、大发展的热潮,我省昌九“双核”、赣南苏区、东西“两翼”和吉泰走廊等地都涌现出勃勃生机。
萍乡“背靠南昌,坐东朝西”,位于赣湘交界,素有“湘赣通衡”、“吴楚咽喉”之称,西面有长株潭城市群,东面有新宜萍城市群,具有承东启西的独特区位优势,具有打造长株潭两型社会配套改革试验区和支持赣西经济转型加快发展两大战略的叠加优势,现在又享有受“京广”、“沪昆”两条高铁辐射的交通优势。作为湘赣边际区域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萍乡大胆提出先行先试,抢占赣西经济转型发展的制高点。
确立了“东融西接”大开放思路。2013年,萍乡提出设立“赣湘开放合作试验区”重要战略决策,这一构想已被纳入国家发改委编制的《赣闽粤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并被列为我省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九大重点平台之一。赣湘开放合作试验区一期总体布局为“一区两园”,先行分别布局“赣湘开放合作试验区湘东园区”和“赣湘开放合作试验区上栗园区”。其中,湘东园区以湘东陶瓷产业基地为依托,以老关镇为中心,沿320国道向西拓展,在湘东区辖区内,紧靠湖南醴陵市东富工业园规划出约15平方公里,作为产业对接平台。上栗园区以上栗县花炮产业聚集区为依托,以金山镇为中心,沿319国道向西北拓展,在上栗县辖区内,紧靠湖南浏阳市大瑶镇规划出约15平方公里。后期将朝着“一区跨省多园”运作模式发展,向实行“共同管理”的区域管理模式迈进。在划清各自土地范围的基础上,“赣湘开放合作试验区”平台内,双方将充分发挥两省、两市现有优惠政策和试点,可以承载对方的所有项目,或者优惠政策向对方开放,不受行政体制机制的限制,变互相竞争关系为互相合作关系,实现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合作。
确立“一轴两核多组团”重大战略,实现“一年出亮点、两年出轮廓、三年见成效”目标。“一轴两核”是萍乡市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一号工程,是新一任市委班子提出的,它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需要,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继往开来,大刀阔斧地开新篇、干事业、谋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一轴”即依托城市、产业、交通的独特优势,着力构建320国道百里经济带,打造以先进工业陶瓷和电瓷、粉末冶金和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等为主的城市经济带,同时布局十大城镇组团建设,促进产城融合;“两核”,即加快打造8.7平方公里的玉湖新区和14.27平方公里的田中新区,把“两核”建设成为萍乡的现代都市区。“一轴”的本质内涵:特色是以产促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三化互动、城乡统筹,核心是强化科技驱动、打造特色产业,关键是推动区域内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和产业互补对接,目标是走出一条萍乡转型发展的新路。“两核”的特色是中心城市加速崛起,中小城镇竞相发展,中心城市与中小城镇功能配套、产业衔接、各具特色、相得益彰,核心是推动各类要素加速汇聚,关键是破解资金、土地、体制机制难题,目标是建设萍乡人民宜居宜业的新都市。
实施“招大引强”和“四个对接”。以产业招商、重点招商、科技招商三大招商方式为突破,对接央企、外企、科企、民企,落实好《产业招商三年计划》,2014年至2016年,力争引进省外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700个,三年累计引进1100亿元,年均增长15%;利用外资三年累计引进外资8.3亿美元,年均增长10%。通过“招大引强”和“四个对接”,促进全市一、二、三产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
此外,萍乡市还以城市为平台,以产业为动力,以科技、金融、文化、信息为支撑,正着力加快推进实现萍乡城北大融合区建设构想。
链接
2014年3月28日,在首届赣西经济转型加快发展区域合作会议上,萍乡与新余、宜春签订了赣西三市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并推出了9个首批共同合作项目。
4月10日,萍乡市政府与湖南株洲市政府在株洲市举行对接洽谈会,双方达成《赣湘开放合作试验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萍乡突破省际壁垒、加强周边合作深化改革迈出了坚实一步。
5月13日,萍乡市政府将与湖南株洲市政府在萍乡正式签订《赣湘开放合作试验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1】 【2】 【3】 【4】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