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精明”开启“加速度”
“城市看海”已成为“城市病”中危害越来越大的顽疾。据民政部、国家减灾委办公室会同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做出的会商分析结果:7月份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台风和地质灾害为主,共造成7018万人次受灾,612人死亡,33.7万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2331亿元。其中特别指出,“城市内涝问题突出”。而早在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了建设“海绵城市”对于预防城市内涝的重要性。有关专家指出,虽然近年各地都在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但普遍进展缓慢,且试点区域面积都不大。其中缺少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项目是最主要的制约因素。记者日前在江西省萍乡市采访时了解到,萍乡市经过海绵城市建设改造的项目,不仅经受住了今年雨季数场大雨的考验,而且在施工建设阶段就因坚持“以人为本”,避免大拆大建,减少扰民,赢得了市民的广泛参与和支持。此种采用“微创手术”治疗“城市看海”的做法,或许值得业界深入探讨。
就项目进展而言,江西萍乡的海绵城市建设无疑已经步入建设快车道。据萍乡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李新民介绍,截至2016年7月,共实施海绵城市试点建设项目26个,已基本建成15个,在建项目11个,完成投资约20.23亿元。作为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该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示范效应已开始凸显:6月16日,江西“全省城市建设暨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工作现场会”在萍乡召开;7月2日,“2016国际城市低影响开发(LID)学术大会萍乡技术交流会”如期举行。
从去年4月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公布至今,全国已有30座试点城市,虽然各试点城市都在积极开展适合当地的海绵城市建设经验、模式的探索,也取得了部分阶段性成果,但整体进展情况却不容乐观。对此,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今年3月在重庆召开的第一次会议就曾明确指出,投融资模式创新乏力是各试点普遍存在的问题。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融资难成了制约海绵城市建设进展的关键因素,进展快速的萍乡是如何克服这一难题的?或许,我们能通过不久前萍乡市举办的“海绵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介会”取得的成果看出些端倪:239家企业参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149家次,25家银行及金融机构共签订贷款意向达200亿元。
针对项目推介会取得的丰硕成果,市委书记李小豹分析认为,除了周密布置和及时抓住了时隔37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带来的一系列城市发展机遇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通过投融资模式创新增强了项目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对于社会资本而言,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承载的雨水回收利用、污染控制、改善生态环境等职能,大多数不具有盈利性,而且不少项目动辄十余年甚至几十年,存在收益上的不确定性。该市采取的按区域整体打包的方式,将新老城区海绵城市121个项目整体打包成为6个项目包,不仅有效规避项目散、小、乱给施工建设带来的碎片化问题和审批、预算、招投标环节可能遇到的手续繁杂、办理时间长等困难,也有效解决了海绵城市建设中一些小项目对社会资本缺乏吸引力的难题。李小豹表示:“这也充分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理念对于实践的巨大指导意义。”
创新是发展所需,更是大势所趋,不仅需要内在动力,更需要宽广的视野和胸怀。否则,难免陷入“坐井观天”、“画饼充饥”的尴尬局面。在市长李江河看来,海绵城市建设创新固然需要立足因地制宜的核心准则,但在理念和实践路径方面,还应充分吸纳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正因如此,该市充分利用“国际城市低影响开发(LID)学术大会”在北京举行的机会(这是该大会第一次在美国之外的国家举办),争取到了举办“2016国际城市低影响开发(LID)学术大会萍乡技术交流会”的资格,“充分发挥专家的力量,通过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业界代表和相关部门领导共同深入讨论海绵城市建设战略、低影响开发理念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为丰富完善我市海绵城市建设‘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以点带面,新城区以目标为导向,以面带片’的指导思想出谋划策。”
通过投融资模式创新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加上国际经验的指引,照常理,萍乡的海绵城市建设完全可以展开“大动作”。然而,“不差钱”的萍乡却没有玩“任性”,李江河在各种海绵城市建设会议上强调最多的,就是如何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力求通过“微创手术”治愈“城市病”,“尽量减少对市民生产生活干扰和影响的大拆大建,用最科学合理、影响最小、不增加太多造价的施工方法来进行,以此确保萍乡一湖清水,让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萍乡的宜居程度。”在他看来,这既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的明确要求:“各地要建立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项目储备制度,编制项目滚动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避免大拆大建”,又是对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执行:“要增强城市内部布局的合理性,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要坚持集约发展,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言出,还需“必行”,为此,萍乡市采取了从政府机关大院入手探索、取得成功经验后再对老旧小区实施“微创手术”的方式。既减少了扰民,又避免了大拆大建。比如,在萍乡市国土局小区海绵城市建设改造过程中,在不改变小区整体布局的前提下,将建筑物周边现有边沟进行清理找坡,将屋面雨水、路面雨水及绿地雨水通过雨水收集管网引入到生物滞留池和下沉式绿地中。家属区雨水经地下渗排管排入到小区原来的雨水明沟。办公区雨水排入模块式雨水调蓄池,最终排入市政雨水管网。经过上述改造,如期实现了小区区域内雨水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的效果。
萍乡海绵城市建设采取的“微创手术”方式,在有力地促进独具江南特色的“萍水乡愁”建设同时,示范效应也开始凸显。据萍乡市副市长夏兴介绍,截至目前,前来萍乡市参观交流海绵城市建设经验的省内外团体多达数十个,这也正是江西“全省城市建设暨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工作现场会”选择在萍乡召开的主要原因。“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城市,我们在抓好自身项目建设的同时,还应积极分享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努力为全国、全省试点建设工作创造经验、探索模式、做出示范。”而这,也正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特别强调“继续抓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尽快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示范项目,经验成熟后及时总结宣传、有效推开”的根本原因所在。离开这样的认识和胸怀,试点的价值难免大打折扣,就此而言,萍乡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精明增长”理念开启的“加速度”,有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