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环志候鸟频频做客鄱阳湖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古有“鸿雁传书”的典故,然而近年来,不少来自蒙古国的大型候鸟携带卫星定位器频频到鄱阳湖湿地“传书”,为科研人员掌握候鸟迁徙路线和越冬栖息地的变化情况提供了科学依据。
蒙古国环志鸿雁频现鄱阳湖
新年伊始,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湖池又传来好消息。工作人员在监测一群大鸟时发现,一只戴着橘红色颈环的大型候鸟赫然在列,由于距离太远,只能看到环上编号的两位数字。
“这只鸟很有来头,它的名字叫鸿雁,从其身上的环志来看,是用于研究鸟类迁徙路线的。”保护区工作人员又惊又喜。经初步认定,这只带有颈环的大鸟为蒙古国环志鸿雁。
早在2010年2月,保护区工作人员在鄱阳湖湿地就发现了蒙古国环志鸿雁。两个多月前的2014年10月23日,鄱阳湖保护区工作人员在巡湖时,也在常湖池发现一只带有橘红色颈环的鸿雁,同样来自万里之遥的蒙古国。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11月,鄱阳湖保护区一次发现了4只环志鸿雁,这是该保护区首次发现环志的鸿雁。专家分析说,它们可能是2008年在蒙古中部与北部环志的。
“鄱阳湖是世界上最大的鸿雁种群越冬地,每年都有大量鸿雁在鄱阳湖越冬,最高数量达6万多只。”专家说,鸿雁属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国际鸟类红皮书中的易危种,在我国属于省级保护动物。
“鸿雁传书”说明迁徙路线稳定
保护区专业人士告诉记者,2007年以来,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蒙古项目部联合蒙古国家中央兽医实验室和蒙古科学院开展了蒙古水鸟环志,它们包括:134只大天鹅,标志有红色项圈,白色标签;249只斑头雁,标志有黄色项圈,黑色标签;151只鸿雁,标志有橙色项圈,黑色标签;90只赤颈鸭,标志有黄色项圈,黑色标签。
多年以前,鄱阳湖保护区工作人员就开展了鸟类的环志工作。他们与中科院合作,成功地在湖区内的20只野鸭身上安装了带天线的发射器,然后放飞,开展卫星跟踪,遥测研究鄱阳湖越冬候鸟迁徙规律。此次环志取得可喜的成绩,科研人员摸清了被环志野鸭的迁徙路线和越冬期栖息地的变化情况。
“鸿雁传书”是中国古老的民间传说,因为鸿雁属定期迁徙的候鸟,信守时间,成群聚集,组织性强。古时的通信手段较落后,渴望能够通过这种候鸟传递书信,排解忧愁。但这只是美好的愿望而已,古代游子们仍然难解思乡之情。专家说,6年来,蒙古国环志的鸿雁频频携带卫星定位器现身鄱阳湖,这种“传书”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条自蒙古国至我国鄱阳湖的鸿雁迁徙路线是稳定的,鄱阳湖的环境适合鸿雁越冬。
鄱阳湖成环志白枕鹤越冬天堂
白枕鹤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全球濒危物种。白枕鹤每年会迁徙两次,春季向北迁徙到高纬度地区繁殖,主要是在蒙古国和中国北部地区;冬季向南迁徙到低纬度地区越冬栖息,主要是在鄱阳湖。为了解其迁徙路线,去年8月,蒙古国野生动植物科学与保护中心在蒙古国呼克河谷开展了白枕鹤环志工作,并为每只环志鹤都安装了卫星定位器。通过监测卫星定位器发回的反馈信息,研究环志白枕鹤的迁徙路线并开展相关科学研究。
去年11月,科研人员发现,5只蒙古国环志的白枕鹤抵达鄱阳湖。监测显示环志的白枕鹤从蒙古国向南迁徙,时间比去年晚一个星期。
鄱阳湖保护区专家说,为了更好地开展蒙古国白枕鹤繁殖和迁徙生态研究项目国际合作,该保护区将对蒙古国环志白枕鹤进行重点监测,同时邀请蒙古国白枕鹤迁徙研究项目专家前来访问,实地监测白枕鹤在鄱阳湖的越冬栖息情况。(记者 徐黎明 实习生 廖小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