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长江经济带 江西准备好了吗
嘉宾名片
陈斐 1971年生,江西东乡人,博士生导师、教授,现为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系副主任(主持工作),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先后入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江西省“井冈之星”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兼任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等。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区域经济发展、空间计量经济分析、区域产业转移等。
特约主持人名片
彭春兰 1948年生于吉林延吉,祖籍江西安福。高级记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在江西日报社从事新闻采编工作37年,历任副总编、副社长、总编辑。第九届省政协委员,第十一届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环资委副主任委员。现为江西省记协副主席、江西省散文学会会长。南昌大学、江西师大商学院等高校客座教授。出版散文集《走过千年》、《女人的眼睛看世界》等专著。
长江将成为“中国经济新支撑”
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增长带,其实质是要依托打造长江高收入经济带,使之成为中国经济第二级的新支撑带,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彭春兰:《中共江西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出台后引起广泛关注。其中的第五条“加快构建区域发展和开放型经济升级新体制”明确提出,要积极融入国家“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增长带”和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这样的思路具有开阔的视野。
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历史上沿江重镇一直是中国经济繁荣之地。改革开放以来,受外向型经济引导以及长江航运优势的弱化,中国经济区域发展重点转向构筑沿海经济带,沿海开放引领了中国经济的新崛起。目前国内外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沿江发展再次提上议事日程,并有望成为我国一个新的核心战略。请您就如何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增长带谈谈您的思考。
陈斐:长江流域是中国自然条件最为优越、环境承载力最为突出的地带,可持续发展的潜力非常大。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增长带,其实质是要依托打造长江高收入经济带,使之成为中国经济第二级的“新支撑”,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李克强总理2013年9月4日视察广西时指出,我国开放发展走的是由沿海向内陆不断扩展延伸的路子,由东向西推进是发展趋势。从现阶段各方面条件看,着力打造东北老工业基地、中西部沿长江区域、西南中南腹地三大新的经济支撑带是必然选择。当月21日,李克强总理又批示,要依托长江这条横贯东西的黄金水道,带动中上游腹地发展,促进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打造中国经济新的支撑带。随后,国家发改委会同交通运输部启动了长江经济带规划编制工作。
如何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我认为要抓好以下几个关键:
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加快推进长江流域主要支流高等级航道建设,推进上中下游的上海、武汉、重庆为主的航运中心发展与建设,大力发展主要港口规模化港区;着实推进长江干线航道系统治理和航道治理工程等,优化长江通航条件。
充分体现“大流域”概念。上世纪90年代,国家提出发展“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的战略构想,但因各种原因并未受到重视,逐渐被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新战略所替代,长江流域的概念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由于在国家层面缺乏付诸实施的整体战略,十多年来整个长江流域的互动和一体化发展的基础较弱。在未来打造长江经济支撑带中,长江流域各省要加强合作,充分体现“大流域”的概念,发挥长江内河航运作用,借助“黄金水道”推进全流域的经济合作。
坚持以“水”兴带,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以长江干流为发展主轴,以沿江重点城市为支点,以开发园区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水资源优势,优先发展涉水产业,不失时机地建设以冶金、石化、汽车、船舶、装备制造等为龙头的先进制造产业;以长江“黄金水道”为基础、以物流和生态文化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以电子信息、生物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新兴环保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以水稻、水产、水禽等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
认真做好前期研究论证工作。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这个构想带有自上而下的色彩,但实施过程中需要自下而上去论证。目前,在政策体系设计上都没有具体战略,还只是个思维,需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长江经济带涉及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七省二直辖市,国家层面也在做规划,相关省市已组织学者做论证,例如湖北省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设计已基本完成论证。
如何建设长江经济带?重点是交通、产业、城镇化和开放这四方面,甚至可以说它们是一体的。中西部沿长江区域要加快建设综合交通体系与物流、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加大力度推进对内对外开放、推进城市化与城镇化、加强城际联系,把发展潜力和空间释放出来。除此之外,还包括生态方面,如加快构建生态环保示范带;体制机制的创新方面,如加快建设改革创新试验区等。
长江经济带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关系
长江经济带是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补充和升级,它的建设有利于长江中游城市群更好更快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则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支撑,或者说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关键区域。
彭春兰:在加快中部崛起的进程中,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呈现方兴未艾之势。现在提出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增长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必然会如虎添翼。如何看待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陈斐:长江中游城市群,也称“中三角”或“中四角”,是以武汉为中心城市,长沙、南昌、合肥为副中心城市,涵盖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经济圈、江淮城市群等中国中部经济发展地区,以浙赣线、长江中下游交通走廊为主轴,向东向南分别呼应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打造国家规划重点地区和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在江西九江召开的“区域发展与改革座谈会”上,李克强就长江中游城市群构建作了一个风趣的比喻:围棋不仅讲究占“金角银边”,也注重在中间谋势布局,要做足“中”字这篇大文章。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支撑。长江经济带,未来将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其战略综合性极强,拥有我国最广阔的腹地和发展空间,是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区域。长江中游城市群“抱团”发展,有助于发挥承东启西区位优势,利用长江带来的巨大交通便利,增强长江经济带发展整体竞争力。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整体腾飞的“挺身工程”。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在战略上必须依托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这三大城市群。
长江经济带是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补充和升级。长江经济带是一个整体战略,横贯东西、联接南北、通江达海,具有一肩挑两头的区域特征,是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将使我国区域经济整体格局更加完善。长江中游城市群在我国未来空间开发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和意义。
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有利于长江中游城市群更好更快发展。建设长江经济带,将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加快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将成为中部地区具有强大集聚作用和辐射作用的核心增长极。在产业政策上,有利于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实际情况出发,将鼓励发展的产业优先布置在该地区。
长江经济新格局中江西的机遇与挑战
江西区位条件优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良好的产业基础,具有承接全球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空间。相对沿江其他省市来说,江西在区域范围的拓展上受到一定限制。
彭春兰:我们知道,江西水域发达,赣江和鄱阳湖流域在历史上对发展经济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赣江经鄱阳湖汇入长江,有着天然的关联。在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新格局中,江西的机遇与挑战表现在哪些方面?
陈斐:江西区位条件优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良好的产业基础,具有承接全球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空间。
相对沿江其他省市来说,江西只有九江沿长江,且仅有152公里岸线,在区域范围的拓展上受到一定限制。而且,江西的产业发展基础、承接平台建设的能力等都不占优势。
当然,优势也有不少,主要体现在:有发展沿江经济的基础,特别是九江,正在全力加快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城西港区建设开发;江西整体生态环境比较好,医药、高新技术产业、食品加工业对生态环境要求较高,江西已确立这些产业作为未来产业承接的重要方面;土地成本、人力成本相对低,人力资源丰富;工业园区建设快速推进,搭建了发展平台。
可以说,发展沿江经济,尤其是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战略构想,对江西来说,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机遇在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长江中游其他省份合作共赢,提高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影响力;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与完善,进一步建设沟通沿江区域的交通网络,使得区域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和紧密;沿江经济带的建设能进一步促进环鄱阳湖城市群的建设,完善江西城市体系与空间布局,发挥城市群对经济腹地的经济拉动作用;建立区域合作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挑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长江经济带建设要求加强沿江区域的合作分工,消除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可能会对江西本地产业产生一定的冲击;要求进一步加强各省级政府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在与沿江经济区域的建设中,一方面要维持沟通与协作,另一方面要维护江西的利益。
江西如何融入长江经济带?
江西要在充分发挥本省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推动长江城市群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尽快组织编制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积极寻求与其他省份的合作沟通,倡导建立高效的合作共赢机制。
彭春兰:现在国家正在制定《推动长江经济带转型升级指导意见》,沿江的湖北、江苏等省已经迅速行动,加快融入。江西省委提出的“十六字方针”首先就是“发展升级”,我想积极融入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战略,也是“发展升级”题中应有之义。您认为江西应该如何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
陈斐:江西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我认为应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尽快组织编制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积极寻求与其他省份的合作沟通,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倡导建立高效的合作共赢机制。
在充分发挥本省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基础之上,推动长江城市群的产业分工与合作。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消除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推动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引导人口和产业合理集聚转移。
以大城市为中心,主要是以南昌为中心拉动环鄱阳湖城市群的建设。具体来说,无论是在城市建设、产业招商、区域空间等领域,均须在省级层面做好顶层设计,改变仅靠南昌一己之力打造南昌的旧思维,应站在全省的高度上和需求上,大胆先行先试,加快推进昌九一体化,使周边城市资源向南昌聚集,迅速使南昌占全省经济比重增至三分之一以上。从而发挥城市群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加强城市群内城市的合作机制,整合资源和人力。
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体化。以生态建设和江河湖泊治理为重点,建立完善的联动机制,与其他省份要联合行动,以长江、洞庭湖、鄱阳湖为重点,共同加强防洪大堤加固、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水污染综合治理等合作建设。
构建互联互通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让江西的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融入长江经济带。当前,要着力推进交通、信息、水利和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解决好沿江经济区基础设施的对接和融合,合力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互联互通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尤其是一体化的区域综合交通网络。
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发挥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江西省的旅游产业、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与零配件、医药等产业、农产品深加工业。
《中共江西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提出,要着力推进昌九一体化和赣东北扩大开放合作、赣西经济转型等省级战略,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这几个省级区域战略如果实施得好,会让江西面貌一新。尤其是昌九一体化,南昌市还需要尽快地把增长极做大做强,如果在省直管县试点中能助力增长极,那么南昌市就会有发展的纵深腹地。
在区域发展潜力方面,我认为江西要进一步拓宽视野,下定决心,积极推进“昌九一体双核发展”战略,倡导打造“赣湘开放合作试验区”。“昌九一体双核发展”战略是省内不同增长极的分工,“赣湘开放合作试验区”的构建,则需要萍乡市主动先行探索与长株潭城市群的合作机制,找准定位,借助长株潭城市群融入长江经济支撑带,努力把试验区打造成省际合作的示范区、赣湘经济一体化的先行区,突破省际壁垒,拓展发展空间,以“一轴”为纽带,以边界产业园区为平台,创新开放合作模式,实现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