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红军“袁王事件”:井冈山“山大王”被错杀
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后,潘心源则留在当地坚持游击战争。在白色恐怖笼罩、反动势力猖獗的艰苦条件下,潘心源坚持斗争,并领导成立浏北游击队,很快打开了浏阳地区斗争的局面。此后他承担着中共湘东特委副书记、中共湖南省委委员兼农民部长的重任。1928年7月22日平江起义后成立了红五军,潘心源又率领平(江)浏(阳)游击队加入红五军第二纵队。其间潘心源根据游击战争的实践,总结出:“彼集我散,彼散我集,昼伏夜出,化整为零,学会打圈子”等游击战术,为湘鄂赣苏区的创建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潘心源的功绩不仅被当时的湖南省委所称颂,而且连后来的苏区政府也给予了很高评价。譬如他牺牲后不久就被苏维埃政府评为烈士,便是明证。然而,因为潘心源曾在井冈山重大历史事件之一的“袁王”事件中扮演过重要角色,导致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井冈山“山大王”袁文才、王佐被错杀,以至于演绎了一场令人扼腕叹惜的悲剧。
1929年冬,中共中央委派潘心源(化名袁清泉)为巡视员到湘赣边界巡视督查工作,并传达贯彻“六大”精神。
湘赣边界特委书记朱昌偕等陪着他巡视了永新、宁冈,后又派人护送他前往位于永新、安福的天河红五军军部,巡视红五军的情况。根据近半月的巡视,潘心源觉得有三件事要急于处理:一是将湘赣边界、赣西特委合并组建赣西特委;二是成立红六军;三是处理袁文才、王佐。他亲自指导召开了“遂川于田联席会议”,从而为袁文才、王佐被错杀定下了调子。于是,依据潘心源的特殊身份以及他制定的特殊“预案”,有的史学工作者根据事发后第3天即1930年2月27日长沙《大公报》发出一则信息:“彭德怀枪毙袁、王两匪”,认为是彭德怀杀死了“袁王”;有的则认为,杀害袁文才、王佐的是中央派去解决袁、王问题的彭清泉(即潘心源)和中共赣西南特委(又被称为边界特委)书记朱昌偕;有的还认为,是由彭清泉和朱昌偕策划,彭德怀“轻听轻信”,没有冷静思考,当然主要应该由彭清泉和朱昌偕负责。从这些情况以及有关史料分析,基本上都认为潘心源与“袁王事件”脱不了“干系”。其实,熟知井冈山斗争史的人都知道,“袁王”被错杀的原因极为复杂,绝不是三言两语说清的。我们评论一个人的功过是非,不能单独地从一个角度来看,正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对于“袁王”被错杀事件,毛泽东在1965年回到阔别38年的井冈山时就曾对人说过:袁、王的死是“左”倾路线的牺牲品。由此可见,毛泽东认为袁、王的冤案是由于“左”倾路线的错误造成的,不应追究是哪个人的责任。事实也是如此,当时军地党组织和毛泽东都没有因为此事给潘心源穿“小鞋”,因为在1930年后,潘心源任红四军政委、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常委(总前委由赣西南特委、粤东特委、四五六三军军委共同组成,总前委常委有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潘心源等人)等职务期间一直和毛泽东密切配合、并肩战斗,所以,作为坚定的革命者、红军高级领导人的潘心源并没有因为“袁王”事件而淹没他应有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