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袍断义”折射出师生自主选择机制的重要性

23.09.2015  12:24
原标题:“割袍断义”折射出师生自主选择机制的重要性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孙家洲教授宣布解除与学生郝相赫师生关系的信息传播开来后,引发各方议论。事实上,在中国现有高校研究生招生管理体制下,即便孙教授是院长,也难以完全由他自主决定是否和已经招入该校的某一个研究生的师生关系,孙教授的宣布未经学校相关部门的同意是无效的。

  或许孙教授已经意识到这个实际情况,9月22日在媒体追问自己是否坚持解除师生关系时只表示:“已向学院报告,暂不便对外公开讲。”并强调:“声明仅限于局部私人朋友,他不想扩大事态,当前舆论对师生双方不利,希望公众给予宽容与关爱。

  平心而论,就已公开的情况而言,郝同学虽有些毛糙,却表明他对历史是真的感兴趣,还是读过一些书,评论不当显示修养不够,还是可造就之才。孙老师虽然出于好意,但表现得有些操之过急。对过错的学生进行劝导是老师份内之责,不能因为有过错就轻易声言“解除师生关系”,若大家都这样,那些有各种不足的学生该由谁来教呢?

  现实中各校能够解除师生关系的还是那些手中握有较大权力的导师,一般的教师根本不敢提这个,甚至不敢想这个。因为掌握较大权力或辈分较老的教师不想带某一个学生,可能还有普通教师无可奈何地接受,但是普通教师不带的学生就往往没有人会接受了。

  当然,并非在现有研究生招生管理体制中,研究生阶段师生关系一锤敲定就是对的。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无论是在招生前还是在招生后,师生之间有一段时间相互了解后再确定师生关系才是比较好的选择。如果建立并使用了这样的机制,这次人民大学解除师生关系的偶发事件就不会发生,更为重要的是,经过慎重选择的师生关系更符合“亲其师,信其道”的原理,对师生双方的成长发展都更为有利。

  要扩大师生之间的相互选择,当下最大的障碍依然是大学内部的行政权力过大,师生的相互自主选择的权力过小,以致在很多的时候师生相互了解不够的情况下凑合,由此衍生诸多远超过这次“解除师生关系”事件的慢性或长期性问题,这才是值得重视和亟需解决的问题。

  这次一对师生间的事件演变为公众话题,是由于众多人有共同的话语背景和体验基础。这一事件的过程本身已经是一次包括所有参与者都经历的教育过程,特别是对人民大学的这对师生。希望这对师生从此能找到良好的组合,也希望众人都能从中获得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