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初年做官需口才差:朝廷最有威信人是结巴
设定你是在西汉初年,想在朝廷谋份职业,于是填履历,在特长一栏用刀子刻上:“本人参加过大专辩论赛,被评为最佳辩手,能言善辩,口若悬河……”
你要是这么写,你的工作十有八九是泡汤了。你应该这么写:“俺不善言辞,纯粹就是一结巴,说话就脸红。”换成文言文就是:“口不能言,期期,无文学,唯恭谨。”这样,谋职的可能性就大多了。
西汉初期的职场是讲究质朴的,“文学”这玩意不流行,一者是吸取秦亡的教训,二者和刘邦的个性有关,他不喜欢花里胡哨和舞文弄墨,他自个承认当年秦朝禁书,还挺高兴的。
生不逢时
动物园虎山管理员凭口才升职被否决
西汉初年,以黄老思想治国,重质轻文,苏秦、张仪和郦食其那样靠口舌混职场的大辩论家,虽然没有歇菜,但已经被边缘化了,最多去地方谋个职。
而道家的最高经典《老子》提倡:“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真话不好听,好听非真话;好人不争辩,争辩无好人。在这个大原则下,口齿伶俐之辈似乎就不太受欢迎了。在这里姑且举一例。
话说在秦汉时期,有一皇家园林,名曰上林苑。上林苑里有一座超级大野生动物园,《汉书》记载:“苑中养百兽,天子春秋射猎苑中,取兽无数。”
某一年,汉文帝来上林苑的野生动物园视察工作,他老人家特意来到虎圈,大概相当于如今动物园里的虎山,一面欣赏老虎,一面问上林苑的官吏上林尉,关于动物园的一些情况。谁知道上林尉是个糊涂蛋,皇帝问了十多次,他一次也答不上来,紧张得左右张望,“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
就在这个危急时刻,上林尉的手下、虎圈的负责人啬夫,觉得表现的机会来了,马上凑过来代替上级答问,一五一十地都回答得很清楚,皇上无论提什么问题,都能干净利索地回答,好像永远也难不倒他似的,“口对响应无穷”。
汉文帝对这次基层视察深有感触,说:“当管理人员的就应该这样,上林尉的工作太不称职了。”于是决定将虎圈的管理员升为整个上林苑的经理。
然而,老板赏识不等于升职的事情就搞掂了。因为在老板的后面,还有一个公司文化,这公司文化有时候比老板的权力还大。老板汉文帝忘记西汉公司重质轻文的价值取向时,自然有管理层的人出来喝止,这人就是大臣张释之。虎圈管理员升职的事尚未进入人事程序,张释之就站出来提问:咱大汉的开国功臣周勃和张苍丞相都是些什么风格的人?汉文帝想都没想就说:“厚道人。”张释之顺着这个套子往下说:周前辈和张前辈都是咱们大汉的顶梁柱,可是他俩几乎都是结巴,半天都憋不出一句话来,“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要是按照皇上您今儿个的用人标准,那周勃和张苍这两位社稷重臣岂不要学这位虎圈管理员的油嘴滑舌了?
张释之的言下之意就是提醒汉文帝别忘了咱大汉的公司文化。接下来,又将这事上升到关系生死存亡的高度,张释之吓唬道:您别忘了秦是怎么完蛋的,就是因为太重视那些花里胡哨的公文和辩论,让那些能言善辩的官吏舞文弄墨,把司法和管理的本质淹没在一大堆口水和文字里。今天见您这么做,是不是想走秦公司的老路?
都上升到亡国的地步了,汉文帝能不害怕吗?于是,那位好不容易表现一回的虎圈管理员就这么着与升迁的机会擦肩而过,而且还成了管理学上的反面案例。
张释之说周勃和张苍都是连个事情都说不清的结巴,汉初真的有结巴在职场混得好的吗?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