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镌刻在离天最近的地方——西藏驻军和武警部队建功高原记事

02.09.2015  13:43

 新华网拉萨9月1日电题:忠诚,镌刻在离天最近的地方——西藏驻军和武警部队建功高原记事

  新华社记者黄明、陈怀祥、王德思

  西藏,地球上离天最近的地方;西藏驻军和武警部队,世界上离天最近的军队。

  从藏北草原到藏南谷地、从藏西粮仓到藏东林海,高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记录着人民军队守一方国土、促一方发展、惠一方群众的丰功伟绩。

  第一条公路,第一个机场,第一所医院……西藏自治区成立50年来,驻藏部队官兵接连创造了200多项西藏第一、40余项世界之最。

  守一方国土:决不把领土守小了,决不把主权守丢了

  西藏军区军史馆记载着这样一组数据:从上世纪50年代进藏至今,已有5000多名将士长眠在风雪高原。

  西藏平均海拔4000米,山高路险,气候无常,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40%。一代又一代的戍边将士用生命诠释着永远不变的誓言:“决不把领土守小了,决不把主权守丢了!”

  31年前,西藏军区原司令员张贵荣一上任就跋涉4500公里检查边防工作,因过度劳累突发心脏病,他拉着马尾巴倒在边防线上。后来,司令员牺牲的这处山崖被命名为“将军崖”。

  将军倒下了,却有更多的官兵走上巡逻道、走进训练场,攀绝壁、趟冰河、练本领,守卫着西藏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和3800多公里的边境线。

  西藏军区边防某团上士杨祥国入伍11年来,在包含悬崖、险峰、激流多达286处的巡逻道上巡逻58次,行程2万多公里,47次遭遇生命险情,21次身受重伤。由于长期超重背运物资,入伍后杨祥国不但没长高,还矮了1厘米。

  为打赢“未来的战争”,西藏军区某旅连续20年全员额、全建制、全装备赴海拔4500米以上地域驻训演习,全天候作战能力稳步提升。他们先后摸索出未来信息化条件下高寒山地作战战法、训法近百项,填补41项高原训练空白,23项被总部推广。

  西藏边境线长,边境通道多。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一天也没有停止过。

  去年11月,西藏武警总队接到一位藏族牧民报告:边境发现两名欲偷渡入境的可疑人员。官兵连夜设伏,气温降至零下30摄氏度,官兵们在雪地里坚守了3天3夜。第四天凌晨,两个黑影踏入我国土地的那一刻,被一举擒获。

  如今,在繁华热闹的八角街,在车水马龙的樟木口岸,无论城镇还是农牧区,县县建有联治机构,村村设有联防点,党政军警民联防共治确保了一方平安。藏族同胞深情地说,有“金珠玛米”守卫在雪域高原,一切分裂祖国的图谋都不会得逞!

  促一方发展:深藏功与名,建好新西藏

  2005年8月的藏北羊八岭,一场大雨倾盆而至,青藏铁路羊八岭特大桥施工被迫中断。气象部门预报:两天后,这一地区将迎来年内最长的降雨期,然后将是长达半年的冰冻季节。不赶在雨期前完工,青藏铁路全线贯通将推后一年。

  风雨无情,西藏军区和武警部队600余名官兵迎难而上,连续31个小时高强度突击,终于把红旗插在滚滚拉萨河上。看着累得瘫坐在桥上的官兵,铁路工程指挥部一位领导流着泪给官兵们披上雨衣:“从你们身上,我终于明白了解放军当年是怎样把路修进拉萨的!”

  解放军当年所修的路,就是雄居世界屋脊的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半个多世纪前,10万大军从四川、青海出发,开始了筑造“天路”的伟大征程,4000余名将士化作了永恒的路基。此后数十年间,驻藏部队修通了西藏5.8万公里公路中的80%。

  “少活20年,建好新西藏!”西藏军区原政委任荣在《世界屋脊风云录》中的这句话,标志着雪域将士建设西藏的脚印不止在路上。

  1958年,国外水利专家断言青藏高原没有修建水电站的可能。驻藏部队官兵日夜奋战,当年就建成了拉萨纳金水电站。如今,驻藏部队官兵参与建设的16个大中型能源项目遍布西藏7个地市、8条江河,200多万藏族同胞告别了点油灯照明、烧牛羊粪取暖的生活。

  拉萨贡嘎国际机场的荣誉室里,3名在机场建设中牺牲的军人肖像挂在墙上。1965年冬,他们冒着大雪开挖机场场地,然而一夜之间,滚滚积雪把他们凝固成机场不灭的灯标。

  1997年底,西藏第一条光缆——兰西拉光缆铺进那曲。西藏军区某团战士王进和战友在冰湖上抢工作业。突然,冰面下沉,王进推开战友,自己却随着巨大的冰块沉入湖底……

  西藏自治区一位领导由衷感慨:“交通、能源、水利这些凝聚着官兵无数心血的重大惠民工程,让西藏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实现了千年历史跨越,高原子弟兵是西藏经济发展的第一功臣!”

  惠一方群众:让群众得实惠,为百姓谋幸福

  1984年,军委总部要求驻藏部队将9个农场、16家企业、90万亩良田无偿移交地方政府,这是历代官兵辛辛苦苦奋斗几十年才留下的家当。

  “农场一个不留,企业一个不保,土地一亩不少,按时保质移交。”驻藏各部队一声令下。

  让群众得实惠,为百姓谋幸福,一直是驻藏官兵放在心头的大事。

  和平解放前的西藏,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足2%。部队进藏后,官兵们说:“适龄儿童上学,一个也不能少。”

  尼西沟,距林芝八一镇18公里。西藏军区某团开办的“鱼水学校”坐落山沟深处,已办了20多年,老师是清一色的解放军战士。十里八乡的藏族群众争相把孩子送到这里读书,多名学生从这里考上了大学。

  2000年,拉萨河畔的邦堆小学校舍濒临倒塌,孩子们被迫放假。西藏军区党委闻讯,立即投入200多万元建起新校舍,并从雪山深处引来山泉。不久,校园里又传出了琅琅读书声。

  有军营的地方就有学校,有哨所的地方就有课堂。如今,驻藏官兵创立、遍布西藏50多个县的“马背小学”“帐篷小学”已升格为200多所“鱼水小学”“希望小学”。雪山草原深处的农牧民子弟在这里接受着现代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5%以上。

  过去,西藏人民的平均寿命只有35.5岁,这深深刺痛着军队医务工作者的心。

  82岁的藏族老阿妈次仁拉姆不会忘记:自己57岁患白内障后,20多年一直生活在黑暗中。是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李素芝率领“流动医院”发现她的病情后,做手术让她重见光明。

  色拉寺僧人尼玛不会忘记,2001年冬天他腹部疼痛难忍。李素芝从他腹部取出重达4斤的包虫囊,让他起死回生。尼玛逢人便讲:“‘白衣门巴’才是保护神!”

  安多县的德吉老阿妈患支气管炎20多年,常因气候突变而急性发作。去年11月的一个深夜,德吉病情加重,那曲军分区门诊所护士彭燕立即叫上两名卫生员连夜乘车、骑马6个多小时,及时挽救了老阿妈的生命。今天,24名孤寡老人把彭燕当做“贴心的兵女儿”。

  50年来,驻藏部队派出民族医疗分队6500多个,免费诊治120万人次,仅“李素芝医疗队”就先后1490余次赴西藏各地巡诊。目前,西藏自治区30%的人口纳入了部队免费医疗体系,西藏人均寿命已从50年前的35.5岁提高到68.2岁。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