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要全还是要专?高考不分文理,好不好?
热点三人谈
近日,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表示,教育部已经完成制定考试招生总体方案,即将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对于高考,将减少高考科目,探索不分文理科设置考试科目,将分别采用合格和等级方式来呈现考试成绩,不再用百分制;学生或可以每一门课程学完即考;将探索外语科目一年多次的社会化考试,学生可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如何看待这种变化?新方案会对学生、家长、学校带来什么影响?取消文理科之后,高考应该如何考?
谭敏:至情至理 侃侃而谈 李光金:衡情度理 娓娓道来 练洪洋:煮酒论剑 指点江山
人才培养
要全还是要专?
练洪洋:文理分不分科之争,说到底归结为,高中教育的主要任务究竟是国民教育还是人才预备教育之争。如果是为国家造就专门人才——上世纪80年代教育部的文件明确提出,中学要为“四化建设培养大批优良的劳动后备力量”,这个方向一直也没有多大改变——那就是越专越好、越尖越好,文理分科更符合这个方向;于个人综合素质而言,当然应该是基础的、全面的,文理都应该有所涉猎、兼顾,毕竟能够成为专才的人还是少数。国民教育面向的是大众,应该将普通知识的教育和国民道德的养成当作第一选择,专门人才只是第二议题。
因此,取消基于应对升学、培养专才而采取的文理分科也就成为应有之义,这是对百年来跑偏的中学教育目的的一次大纠偏。
李光金:文科理科分分合合的历史,也是一直以来高考改革最明显的轨迹。公允而言,文理分科也有很多积极效应,不能一概否定分科的价值。一者,分科对考试者而言,毕竟减少了考试科目,的确会减轻一定负担;二者,社会需要全才,个人却很难全才,对那些物理不通电、化学不反应的人来说,分科可以让他们尽早定位自己,确定升学以及以后的就业方向。
分科也符合“资优生”的教育理念,让有特长的人发展特长,不必顾忌所谓的“偏科”,这样才利于“术业有专攻”。国学大师钱钟书当年考清华时,虽然作文得了满分,但数学只得了15分,万幸的是清华大学打破惯例,予以破格录取。假如不重“专才”只重“全面”,或许我们会多一名普通的“数学跛脚生”,而少了一位大师。
谭敏:可是,必须要看到,钱钟书这样的偏才毕竟是极少数,取消文理分科,才是让绝大多数人全面发展的正途。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教育家梁思成早在1948年就提出,要走出“半个人的时代”,意思是说,当时的文理分科,搞文的不懂理,搞理的不懂文,只能培养出半个人来。可见,理科生缺乏人文素养,文科生缺乏逻辑分析,文理分科所造成的学生综合素质不足的问题一直都存在。所以,取消高考文理分科,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全营养”式的教育,而且,让学生们在高中阶段打牢各种知识的基础,知识面更广,也更有利于他们进入大学后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高考改革
要减负不要增压
李光金:对不分科,最主要的疑虑还是在于会不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道理很简单,不管是考分还是考级,只要考核项目增加了,必定增加学生负担。这一点只要经历过高考的人都有同感,即使是大综合在整体考试中的权重降低,即使一门课只占20分,学生也不可能只看五分之一的书,也要把一门课学完。不分科对那些各门课都比较平均的学生来说,压力可能还不会太大,但对那些“有所专”的可能会变得“鸭梨山大”,如果按照方案每一门课程学完即考“一门一清”,万一有一科屡屡考不过,非但对升学会有影响,估计连高中学业都很难完成。有关部门也多次表示要通过改革为学生减负,若此方案落地后非但没能减负,反而异化为加压,就说明改革不到位。
谭敏:高考弃用百分制,成绩按合格和等级方式呈现,虽是一种进步,但是,还需要更多地考虑如何与当前的高考招生制度接轨才行。现在的高考按分数录取,差一分往往就会淘汰掉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如果成绩只分合格和等级,就无法拉开招生的层次。比如,北大一年在一个地方就招2个人,怎么才能在50个成绩都为优的人中录取2人呢?因此,与之相适应的,高考录取势必要与其他的非分数因素结合,逐步向自主招生过渡,这样一来,如何避免招生腐败,保障招生公平,就成为更紧要的问题了。
练洪洋:从30多年前恢复高考以来,高考改革就从未止步过,谁要是有心写一本“高考改革史”,非洋洋洒洒千万字理不出一个头绪来。尤其是近十年来,不同省份,不同方案,令人眼花缭乱。有的省份,十年数变,几套方案来回折腾,弄得教师、学生、家长无所适从,苦不堪言。改革应该保证最大多数人受益、最少数人受损,而永无定型的高考改革业已呈现“摧残学生、玩残老师、糟蹋家长”的局面。文理不分科等高考改革,也要避免出现同样情形,高考改革的主导者需要多加斟酌。
考试规则
应与招生方式接轨
李光金:如果不分科的方案得以通过,要想不给学生造成太大压力,比较可行的措施就是改教材,通过降难度减压。在国际范围内比较,我们的学生在通识课教育方面遥遥领先于同龄人,很多教育研究专家也批评我们的学生课程“抢跑”太过严重。有人以数学为例,直呼美国大学生的数学水平只相当于中国初中生的水平。可见,从教材难度讲,还有不少下调空间。
练洪洋:高考的考试与招生环环相扣,考试方式的变革,势必对招生方式提出新的要求。考试方式的灵活化,如何与招生接轨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譬如“每一门课程学完即考”,谁来组织?假如放权给学校,其评价的客观性有没有问题?不同学校的结果是否具有可比性?这种分数作为统一招生录取的依据,显然是不被接受的。假如每一门课程都来一次全省统考,那岂不是又是一场“小高考”?
谭敏:新的招生方式增强了自主性,如何从制度设计上来确保公平将成为最难点。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在探索自主招生之路,可是,点招、特招等自主招生的环节已成为高校招生腐败的“重灾区”。自主招生虽然是高考改革的正确方向,但前提是一定要建立相应的权力制约和制度防范机制,让招生信息和招生过程透明化公开化。否则,人为操作的空间很大,难免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练洪洋:本次改革对英语着墨颇多,且北京已率先作出反应,将英语分值大幅度下调。从教育部的改革意见来看,英语要进行“一年多次”的“社会化考试”。这样,还是不可避免要考试、计算分数。英语,无论其教学方式,还是评价方式,还是要还原其作为一种语言工具的本质,譬如更重视口语、交流,而不是卷面考试。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