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坚决防止“吃扶贫”

31.05.2016  12:25

  ●刘英团

  扶贫的目的是要消除贫困,反思过往的扶贫工作,不但一些地方政府官员不以贫困为耻、反以贫困为荣,还有不少地方政府“”“”通吃;不但扶贫的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不少地方扶贫资金被“人情”“关系”所劫持。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非但扶贫是一句空话,还容易滋生腐败。所以,不但要进一步提高扶贫开发的精准度,还要建立退出机制,坚决防止“吃扶贫”。

  扶贫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扶贫资金也不是用来“搞救济”的,不能把“争穷”当政绩。因而,建立贫困退出机制不仅是扶贫开发的重大改革,更是实施精准扶贫脱贫方略的重要内容。只有建立健全科学的贫困退出机制,才能让扶贫对象更为精准,把扶贫从“大水漫灌”改为“精确滴灌”,并从中催生一批典型,激发贫困县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

  通过政策、法律及精准扶贫的架构和调整,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最终使一些经济实力较强且已经具备自我“造血”能力的贫困县退出“贫困县”的行列,让那些更需要帮助的穷困地区进入国家扶持范围,从而使国家扶贫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强化“自主意识”,给予各个贫困县不同的激励措施。如,有的给政策、不给“票子”;有的给政策,也给“票子”。通过不同的扶贫机制(标准),可以打破以往“戴上帽子,只等票子”的“大锅饭机制”,促使贫困县干群(尤其是领导干部)变“等等看”为“主动干”,变“不敢想”为“敢闯敢冒敢试验”。鼓励各贫困县在竞争中“跳起来摘桃子”。对那些不换思想,只知“等、靠、要”的领导干部要给其“换位置”,乃至追究其党纪、政纪责任及法律责任。正如某扶贫干部所言,“没有监督,没有检查,就没有进步。”“压力”之下,扶贫工作才会做得更实、更好。惟此,人民群众才能彻底的、真正的摆脱贫穷,扶贫退出机制也才名实至名归。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