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每一寸土地要效益 ——井冈山市开展消灭撂荒土地专项行动走笔
88年前,井冈山上的一场土地革命,让广大贫苦农民分得了土地。看天吃饭、靠地养家,群众发展农业生产和支援前线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88年后,还是在这个地方,又一次关于土地、山地的“革命”,让荒芜披上了绿装,曾经的撂荒地正在成为群众脱贫奔小康的“聚宝盆”。
今年7月初,立下“提前摘帽”“率先脱贫”军令状的井冈山,吹响了“消灭撂荒土地,发展致富产业”的号角:7月底前完成水利、交通条件较好的撂荒地整治5000亩,年内基本消灭撂荒土地,将撂荒面积比例降至4‰以下。
井冈山市成立了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确定实施步骤和完成时间,将整治工作纳入乡镇年度考评内容,每周一例会、每月一督查,拿出1500万元专项资金,70%用于整治撂荒土地、发展产业,30%用于奖励先进……一场没有硝烟的“向每一寸土地要效益”战斗已然打响。
8月12日11时,虽然室外进入“烧烤模式”,但拿山乡江边村村民们却顶着高温一直坚守在村里一处560亩的蔬菜基地里除草、施肥、育苗。
“再不在地里种上点啥,我们都得自己买粮食吃了。”说这话的是该村贫困户兰冬妹。原来,该片地曾被租赁给一家公司发展蔬菜生产,但由于公司经营不善,当地群众已近一年未领到租金,田地里的草也长得快人高了。
清理撂荒土地专项行动中,拥有着蔬菜深加工资源和线上销售渠道的投资人李志材看到了商机,以每亩621元的租金接下了这个“烂摊子”,并与当地政府签下了承租30年的合同。
“租出去好啊!这么一大片土地荒废了多可惜。现在每年可以拿到租金,还能挣取一天60元的小工费,真好!”兰冬妹满脸笑容地告诉记者,靠着自家5亩土地的租金和基地里做事的劳务费,她一年的收入估计得超过2万元。
种植蔬菜有一定的季节性,看准李志材还未种上蔬菜这一空档,头脑灵活的江边村书记王小波便发动村里5户种植大户,从李志材处分租这些土地,以每亩200元的租金返租了3个月用来种植玉米。
“这样既减轻了承租商负担,又增强了土地的使用率,同时还增加了村民的劳务收入,可谓是一举三得。”王小波得意地说。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231”产业规划,加快撂荒土地流转,科学调整种植结构,做到宜茶则茶、宜林则林、宜果则果,专项行动中井冈山市以“一茶四果”为主导,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扶贫为主的新路子。
在井冈山市大陇镇瑶背村,记者看到则是另一番忙碌景象。山坡上3台大型挖机在整理山地、清理巨石、深挖水渠。
“这片山地共有400多亩,原先土里石头特别多,耕种不便,水源不足产量低,已荒废了多年。不久前,镇里引进了湖南一家黄桃种植公司在我们这里搞基地,以后山地收租金,农民就近打闲工,荒山也能开出‘致富花’喽。”村支书陈贾辉指着眼前的这片曾经荒凉的山坡兴奋地对记者说。
而在大陇镇大陇村,广东商人蔡春风也正忙着陇上行农业生态园的前期建设工作。“这是我们公司谋划建设的一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它集生态种养、休闲养生、旅游住宿等于一体。目前,已流转承租土地520亩,并完成了水坝的修筑,鱼塘的开挖等工作。”蔡春风介绍。
如何立足本地红绿资源、地理位置比较优势,大力破解脱贫攻坚难题?按照“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大陇镇通过土地流转、向山要地等方式,引进湖南炎陵黄桃种植协会创办千亩黄桃种植示范基地,以及广东客商创办井冈山陇上行农业生态园两个项目,成功实现了招商引资加土地流转发展产业助力脱贫的战略目标。
“通过公司+贫困户、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互助模式,群众除了可以领到流转土地的租金及挣取劳务费外,特别是贫困户还可通过产业发展资金入股的方式,从合同签订第一年开始,每年都能领取到不低于股金10%的优先分红。”该镇镇长铙梅华告诉记者,这也正是当初镇里在引进两家公司时提出的先决条件。
大陇村贫困户龙建芳,由于父母患重病,不仅花光了他多年在外出务工的一点积蓄还欠下大量债务。今年,他受聘陇上行农业生态园做杂工,每个月都有2000元的固定工资。“工资加租金再加分红,一年算下来我得挣个3万元,这下脱贫有望喽。”如今,龙建芳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
实施主体已落实、复种方向更明确。全面搅活闲置的荒山、荒地后,井冈山市因地致宜的致富产业花开遍地。
古城镇已将撂荒地交由一粒粟农民合作社种植玉米,坳里乡将450亩土地流转给了明生苗木种植合作社种植花卉苗木,东上乡将浆山、蒲陇望天田流转给了丽妍花卉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荷花乡明确了经济作物为冷水茭白,黄坳乡边翻地边种植了艾叶,睦村乡养上了冷水鱼,种上了黄桃……
让每一寸土地都能产生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决战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最后“一公里”,井冈山人民步履越发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