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经济圈规划将出台 主动融入成京津冀共识
打破“一亩三分地” 京津冀协同发展
从河北沧州上火车,51分钟后就到北京南站,“这像不像坐了一趟公交车?”全国人大代表、河北沧州市委书记焦彦龙3月2日下午来京赴会时,这样问同行的代表委员。
焦彦龙的轻松一问,折射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成绩和巨大潜力。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像沧州这样远离省会城市的古城,也开始分享三地协同发展带来的便捷。
各自优势明显,合作势头良好
“各自优势明显,互补性强,合作开发潜力巨大。”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说到北京与天津、河北如何协同发展时说。
三地人口加起来有1亿多,面积21.6万平方公里,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
李士祥代表认为,只有京津冀协同发展,才能找到产业优化升级、梯度转移的承接地,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新起点;才能更好地发挥首都的辐射带动作用,助力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北京动作频频。去年以来,北京分别与天津、山西、河北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开展高层次对接协商,推动区域交通、农业、科技等领域务实合作,协同建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调机制。
天津、河北的数字也很抓眼。去年,天津口岸进出口货值中,北京、河北占34.2%。而天津吸引内资到位额中北京占31.1%;河北省企业在津投资项目1484个,到位资金341亿元。目前最大的亮点,是河北张家口市和北京正在联合申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
“我们去年就研究提出了天津在首都经济圈中的功能定位、产业发展方向以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保护、港口物流等方面加强区域协同发展的内容。”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长黄兴国说。
去年3月,京津两市签署加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协议,从10个方面推出一揽子计划,推动两市全方位合作,将天津港打造成北京的便捷出海口,探索建立金融一体化综合改革试验区等。
“我在天津生活过4年多,曾在天津市红桥区上过小学。所以今天也向老乡们问个好。”3月6日下午,河北代表团举行媒体开放日活动,河北省省长张庆伟代表风趣地对天津日报记者说,“93.7%的天津市民生活用水由河北供给,所以我们一直共同关注水资源的保护。”
跳出行政区划的界线,需政府引导、市场主导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发展势头良好,但目前整体实力不强、各自为政、区域发展失衡、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比较突出,巨大潜力还没充分发挥出来。
“只有深化改革,跳出行政区划的局限,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才能真正推动区域协同发展。”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常务副省长杨崇勇坦率直言。
一条界线几重天。北京目前城市功能太多太集中,人口处于超饱和状态。京津两大城市鹤立鸡群,而河北很多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还较低。京津冀要协同发展,就需要发展周边城市,承接京津部分功能,调整优化城市布局。
“要克服行政辖区惯性思维的束缚,不能就北京说北京,以更大的视野来观大势、谋大事,把北京的发展放在区域协调发展的大局中去考虑。”李士祥代表说。
基础设施相连相通、产业发展互补互促、资源要素对接对流、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天津提出这样的思路。黄兴国代表表示,将以更积极的姿态、更有力的举措,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取得更大进展。
“从根本上说,京津冀协同发展还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3月6日,在人大北京团讨论中,丰台区委书记李超钢代表说,北京大红门服装批发市场年营业额超过500亿元,但80%以上销往外地,这并不是首都发展和市民生活必不可少的功能。李超钢认为,不符合首都定位的产业要移出,这需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
首都经济圈规划将出台,“主动融入”已成共识
有专家提出,首都经济圈的概念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但京津冀发展仍不均衡,所以首先应该加强顶层设计,让三地都能按照这个规划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中央对北京的战略定位作了新的阐述,就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国际创新中心,北京今后沿着这样的核心功能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副市长杨晓超说。
据了解,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研究首都经济圈的规划。这个规划已经征求了若干次意见,很快就要出台。出台以后,京津冀三地要找到结合点来开展工作,但并不是在原来的层面进行转移和疏解,而是在一个大尺度上进行京津冀甚至是环渤海范围的大布局。
“京津冀一体化需要河北扮演什么角色,河北就演好什么角色,更加主动地融入京津、对接京津、服务京津。”杨崇勇代表一席话,在河北代表团激起热烈掌声。
在如何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个话题上,代表们热议的一个关键词,就是“主动融入”。三地人大代表在这方面共识一致而强烈。
代表委员认为,沿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作用互补、利益相连”的思路,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定能不负众望,建成新的首都经济圈,带动潜力巨大的北方辽阔腹地发展。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