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规范进出口收费,要摘“隐形红帽”
原标题:规范进出口收费,要摘“隐形红帽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日前发布消息称,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等7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清理和规范进出口环节收费的通知》,部署进一步清理和规范进出口环节收费。
在历经市场化洗礼之后,清理不规范收费,相信在理念上,官方和民间已有普遍共识。所以这次七部门的新通知,是在正确的方向上再进一步,无疑是值得欢迎的。但这一步究竟能迈多大,取得多少实质进展,光有良好的初衷恐怕还不够。
这已经不是相关部门第一次提出清理进出口环节的费用。有媒体梳理,去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外贸稳增长的若干意见》;今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8月交通部和发改委联合下发《关于调整港口船舶使费和港口设施保安费有关问题的通知》等。这些文件都提到了要规范进出口环节收费,但效果一直不乐观,原因何在?
直观的理由,正如媒体总结的,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尽管相关部门有明文规定,不允许乱收费,但只要这些服务机构处于垄断经营的状态,它们就可以采用各种方式转嫁给外贸企业。在不断变换收费名目和花样的情况下,相关部门的监管成本也会非常高,防不胜防的话,就容易演变成屡禁不止的局面。
改变这种局面,一味跟在垄断服务机构后面围追堵截,效果不容乐观。釜底抽薪的办法,是彻底摘掉这些机构的“红顶”,让他们和行政权力脱离关系。但这只是“摘红顶”的第一步,接下来需要做的,是真正引入市场竞争,打破现实的垄断,这样外贸企业才有选择的空间,才有逃避乱收费的可能。
相反,如果仅仅是在形式上让服务机构和权力部门切割,但是新的市场主体没办法介入,那等于在无形中还是保留了服务机构的“红顶”。在媒体的报道中就提到,有公司想介入拖轮业务,但按规定,拖轮的辅助作业时间要到交通部备案,企业于是向有关部门询问到哪里查备案等细节,但并未得到回复。换言之,在有“玻璃门”阻隔的情况下,那些进出口环节的服务机构作为既得利益部门,事实上还带着“隐形红帽”,成为乱收费现象的根源问题。
相关部门下大决心清理乱收费值得鼓励,但同时应该尽快消除阻碍竞争的各种规定,让更多市场主体能够参与进出口环节的服务竞争。背后的道理很简单,任何人处于独家垄断地位,都可能产生乱收费的冲动,所以要管住乱收费的治本之策,就是引入竞争。这样进出口环节的服务机构,才会想办法减少乱收费并提升服务,因为这样才能生存并盈利。
所以,在清理乱收费的背后,更急迫的可能是清理、完善一些不合理的“规定”,让更多企业能介入拖轮业务、介入其他此前被垄断的业务,打破了垄断,摘了“隐形红帽”,乱收费自然就没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