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前解酒药热销 专家称多数解酒药不解酒
“护肝保胃,解酒药醒酒增大酒量,千杯不醉……”春季临近,交际应酬、亲友聚会多了,饭局上总少不了喝酒,药房和网店中的解酒药再度旺销。
记者走访调查发现,市面上和网店内的解酒药多数未经过临床验证和国家审批,有的连保健品批文都没有,却以药品的名义进行宣传销售。清远市疾控中心专家告诉记者,解酒药只是保健品,并非药品,“其实多数并不具备解酒效果。”
专家提醒,市民在饮酒前最好适当喝点牛奶或酸奶。如果要远离酒精伤害,关键在于少喝。
解酒药撑腰,还是醉倒了
最近,从事销售工作的余先生应酬繁忙,宴请客户几乎餐餐少不了喝酒。不胜酒力的他为了多喝点,在一家药店买了两盒解酒药。
“买了解酒药,喝起酒来感觉胆子大一些,每次上桌前先吃点,心理上感觉管点用。”让余先生没想到的是,前天晚上出去应酬时,这种解酒药失效了。“中午的酒就比平时喝得多,晚上再次喝多后,醉得不省人事。”余先生被同事送进了医院,打了一天吊针后,第二天才恢复神智。有了这次教训,余先生再也不信什么“神药”了。
无独有偶。清远一家媒体的记者张先生也有多次类似经历。接近年底,多家公司邀请参加年会,也少不了白酒加洋酒的车轮战。由于事先吞了几片解酒药,张先生铆足劲大口喝酒。不料,与平时一样多的酒量还是将其醉倒。“解酒药对我来说,貌似还真不管用。”
在记者的采访中,很多用过解酒药的市民都无法确认其解酒效果。有30年酒龄的王先生坦言:“吃了解酒药没感觉能增加酒量,该醉的时候还会醉,酒后吃了解酒药也没有很快醒酒。”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喝点解酒药更多的是图个心理安慰,至于能否解酒,都是一知半解。
供销两旺,宣称“千杯不醉”
解酒药销售有多火爆?在淘宝网输入关键词“解酒药”,显示出近2000件此类商品,各种号称具有解酒功效的“酒宝”、“酒侣”等相关产品的链接布满屏幕。其中不少还打出了诸如“20分钟增强酒量,千杯不醉”等夸张口号。记者探访多家网店发现,不少店家近一个月的销量动辄成百上千件,其中销量排名第一的“中药解酒千杯不醉”解酒药30天内已售出3000多件。
对于解酒药的效果,卖家均信誓旦旦。一家名为“吴家秘制”的网店广告宣称:“酒前服用,可让酒量成倍增长。”在一家名为“德仁堂”的网店,客服人员告诉记者:“酒前20分钟服用能提高酒量,一般白酒可提高三成左右,但还要看个人体质;酒后服用能快速醒酒醒脑。”当记者询问“是否经过国家权威部门审批”时,他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100%纯中药,我们药店自己配制的。”
但记者发现,药店销售的这些“解酒药”并非药品,它们均在产品的外包装盒上有一个蓝色的小伞样标记,并用小字注明“保健食品”。
记者又走访了清远新城区多家实体药店,各家店内都有解酒药销售,有的还设置了解酒药专柜。实体药店的宣传不像网店那么“神乎其神”。销售人员一般表示,解酒药酒前吃能护肝,酒后吃能一定程度缓解醉酒症状。
解酒药不是药,基本没用
所谓的解酒药到底是不是药品?记者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方网站查询发现,淘宝网上销量排名前十位的解酒药,均未找到任何药品或保健食品注册信息。在市内多家实体药店,记者查看8种解酒药后发现,它们都没有“国药准字”批文,只有1种解酒药有“保健食品”批文,其他7种解酒药连“保健食品”批文都没有。
“从临床上说,根本没有解酒药。”清远市中医院消化内科医生表示,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所谓解酒药,大都是通过加快肝脏的代谢降低转氨酶,以达到解酒的功效。这种功效并没有得到临床验证,还可能给肝脏造成损害。
不管标注的是保健食品还是药品,市面上的那些解酒药基本没用。那些打着解酒药旗号的护肝产品,大多在打擦边球。清远市疾控中心专家介绍,人体主要通过肝脏、皮肤和呼吸系统三大途径代谢酒精,其中肝脏最为重要。一些中药制剂的解酒药里含有葛根、砂仁、陈皮等药食两用植物成分,确实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但没有案例证明其对解酒保肝有明确效果。至于含维生素、氨基酸以及利尿或者兴奋成分的解酒药,也只能使人清醒,缓解头痛、恶心等症状,也不可能起到保护肝胃的作用。而且在未经临床验证的情况下,化学药物和中药制剂还有可能会对肝脏、肾脏造成代谢负担,进而产生不同程度的伤害。
在目前的临床中,为缓解严重的醉酒症状,一般会采用静脉输入葡萄糖或生理盐水的方法。至于平时生活中轻微醉酒,杨主任建议可喝一些糖水或蜂蜜水,一定程度上保护肝、胃,食用梨、香蕉、橙子等水果,也有冲淡血液中酒精浓度、加速解酒的效果。不过心脏有疾患的市民千万不要用浓茶解酒,两者合在一起会大大加重心脏的负荷,可引起心律失常或心功能不全。
饮酒前最好喝牛奶
■提醒
“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少喝酒。”上述专家提醒道。
尽管大家知道酒喝多了不好,但还是有些人不得不饮酒。对于那些因工作原因确实需要饮酒的人,专家建议,可以在饮酒前适当地喝些牛奶或酸奶,“这样对胃黏膜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因为喝酒之后,酒精都是在胃里消化吸收,对胃黏膜有损伤。”
专家还建议,切忌空腹饮酒,最好先吃点主食,然后再开始喝酒。而喝酒时也不要喝快酒。酒喝得太快,会增加肝脏的负担。此外,要多吃绿叶蔬菜、豆制品或梨、西瓜等水果。
“健康饮酒,把握好度最重要。”也有专家建议,健康人每日饮白酒的总量最好不要超过半两,红酒不要超过一两,否则就可能伤害身体。喝酒前喝一些牛奶可以保护胃黏膜,不要空腹喝酒,空腹喝酒会使身体对酒精的吸收加快,对肾、肝等脏器伤害更大。
取暖防寒也有“陷阱”
日前,气温不断下降,市民都会使出各项取暖绝招应对寒冷。可不要小瞧这些取暖措施,伴随而来的不仅是温暖,“陷阱”同样埋伏着。
1.蒙头睡觉。这是非常不科学的,我们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被窝里空气流通差,氧气会越来越少,二氧化碳和不洁气体却越积越多。很多蒙头睡觉的人醒后会感到昏昏沉沉、疲乏无力,这就是不洁空气导致的呼吸不畅、出现缺氧的结果。
2.手脚冰凉用火烤。手脚受冻后,如果马上用火烘烤会使血管麻痹、失去收缩力,出现动脉淤血性症状,轻的形成冻疮,重的造成组织坏死。冷冻的手脚只能轻轻揉搓、慢慢焐热。
3.戴口罩防寒。口罩使局部空气温度升高,但有个呼吸不畅的问题,呼出的二氧化碳有一部分又被吸了进来。人体的耐寒能力应通过锻炼来增强,若依赖戴口罩防冷反而使人体变得娇气,更容易患感冒。
4.热水洗脸。早晨不宜用热水洗脸,因为在冷空气刺激下,人的汗腺、毛细血管呈收缩状态。当遇上热水时则迅速扩张,但洗完以后,马上外出上班,迅速接触冷空气,毛细血管又迅速收缩,这样一张一缩,很容易使人的面部产生皱纹。
5.饮酒御寒。饮酒后会使人血液循环加快,有浑身发热的感觉,这是酒精促使人体散发原有热能的结果。饮酒时酒精使人热汗淋漓。但酒劲过后,因大多热量散出体外,反而会感到浑身冰凉,导致酒后寒冷。(撰文∕整理 刘秋宜 图片统筹 王良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