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青:让年终考评多些老百姓的话语权

04.01.2015  13:13

  日前,北京市朝阳区双井街道党政群共商共治评议会气氛紧张而热烈,街道30余名科级以上干部排排坐,就2014年的民生项目实施情况,现场接受65位居民议事代表的评议、质询和打分。让居民来为实施结果打分,议事和述职过程更加民主和透明,也更有公信力和吸引力。(《北京日报》2015年1月3日)

  老百姓最怕民生实施工程和项目“动口不动手”,光承诺,不实施,没监督。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都可拿来协商解决,进入直接面对居民议事代表的“质询季”,政府的评比总结不再是政府部门自己说了算,而由百姓考官来评判,这样的议事、评议和述职机制让老百姓在社区里找到了当家做主的感觉。因此更有说服力和凝聚力。

  好事共商,难事共治,共商共治不仅是社会治理的新办法,也是破解城市治理难题的好办法。政府为民办实事时,如何把好事办好是门学问,共商共治机制让居民参与进来,不仅提需求,还一起做方案、一起来实施,并最终让居民来为实施结果打分,“向民述职”的过程其实本质上是走群众路线和亲民爱民作风的微观而具体的体现。

  向民述职,接受老百姓的质询,提高老百姓话语权和权重,无疑是一种评议的进步,是一种直面的勇气担当,不仅增加了评议的现场感、活跃感、生动感和真实感,更是一种更高质量的评议创意,在人民的监督下“向人民汇报”,体现了行政的勇气,更是一种问计于民和以人为本的评议。

  年终岁末,政府部门述职评议已经成为考察干部积极作为,科学作为的有效办法,但是,在形式上更多的是“向上述职”,如果能够转变述职观念,更多地实施“向下述职”,“向人民汇报”,那么,评议就能够体现更好的行政效果。

  向下述职,强调了述职的“当面鼓,对面锣”意识,刻意追求述职过程的公开性、普遍性、监督性和互动性,让述职更多地蕴涵了草野、草根和“广场”内涵,这样的述职因为具备了述职的多样性而更显评议的丰富性。

  如果说向上述职更多地体现了行政监督,宏观监督,那么向下述职就更多体现了草野监督,微观监督,行政的态度,行政的热情,行政的能力,行政的结果更注重让草野来考核,善于让草野来说话,无疑扩大了述职的内涵和外延,这样的微观述职让述职更细节化和具体化,因而也更能够产生凝聚力。

  “向下述职”也就是“向民述职”,行政官员积极“向民述职”,体现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向民述职”越普遍,老百姓参与的人数越多,干部和老百姓的心就贴得越近,老百姓对于干部的误会就越少,体现了“公开是最好的沟通”和“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的行政哲理。

  如果说向上的述职行为体现出了述职制度之硬的话,那么“向民述职”则体现出了行政温情,必然更容易产生推动力。“向民述职”是一种行政的民间智慧,如果更多的政府部门更善于“向民述职”,那么述职的行政效力和推动力就更容易实现。

  从一团和气的述职方式变成了弥漫着几分随机、热辣和直面棘手提问的述职,从没有提问到有了质问,从无的放失的述职提问到先有调查组全面调查而后再发问,从没有外部人员参与述职提问到聘请社会上党风、政风监督员尖锐质问,从述职“面不改色心不跳”到“头上直冒汗”,述职大变脸,好!

  “为人民履职,向人民交帐”是很多年终述职现场的醒目标语,从过去更多的向上述职,向内述职,变成如今更多地向下述职,向外述职,这是述职的公开、公正和公平内涵的进步,面对人民群众对“科学行政、和谐行政和求实行政”日益迫切的高要求,如何让述职大变脸,变得多些辛辣味,多些质辩味,多些局促味,以体现述职的科学行政效果,这是一个新的行政命题。让一团和气的述职少些更少些,让“头上直冒汗”的述职多些更多些,述职很热辣,述职很真实,述职很有吸引力,这就是人民对述职的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