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森林走进城市 让城市拥抱森林
编者按:
2010年10月,南昌正式向国家林业局申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经过近5年来的高位推动、高额投入,南昌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宜人。今起,本报开设“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生态宜居南昌”专栏,全面阐述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方法举措,多维展示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喜人成效。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生态是南昌最大的优势,绿色是南昌最亮的品牌。保护好生态环境、守护好蓝天白云,打造绿水青山是最关键的抓手。
2010年10月,为全面提高绿化水平、建设美丽城市,南昌正式向国家林业局申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通过营造城市森林、建设森林城市,维护生态安全、提升城市品位。2011年8月,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启动后,我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总负责、市长任组长的高规格领导小组,建立了动真格的督查考核体系。市政府督查室牵头成立了督查组,按照“四查”办法抓创森责任制落实,对完成任务的查质量、对正在实施的查进度、对没有到位的查原因、对影响落实的查责任,以此推动各县区、各单位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稳步实施。
记者从《南昌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1-2020)》中了解到,我市确立了“森林水城、美丽南昌”的森林城市发展理念,提出了“一轴一心、两扇两翼、十核百廊千村”的森林城市建设布局。“一轴”指赣江生态文化景观轴,“一心”指生态宜居文化都市。“两扇”即鄱阳湖生态发展区和军山湖青岚湖生态经济区;“两翼”即北部梅岭峤岭生态运动与假日游憩区和南部田园游憩与绿色产业发展区。“十核”,指的是通过整合现有精品生态、产业资源,加快建设一批品位高、立意深的大型综合服务基地,建设十大生态文化与绿色经济综合体。“百廊”,即百条城市骨架生态景观防火通道,以抚河、赣江、乌沙河等主干水系和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等城市主干道交通网络为骨架,在市域范围内形成林路相依、贯穿城乡的生态廊道网络;“千村”,即建设千个美丽村庄。
市林业局局长付新灿告诉记者,“一轴一心、两扇两翼、十核百廊千村”的布局既是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宏观蓝图,也是开展创建工作的具体“施工图”。这个布局落地实现后,城市森林网络、城市森林健康、林业经济、城市生态文化建设、森林管理等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的五大体系、四十项指标都将得到实现。
近五年来,我市每年安排3到4亿元专项资金,以深入推进“森林城乡、花园南昌”建设为载体,以都市森林公园为“点”、都市绿色长廊为“线”、城乡森林板块为“面”、城郊生态绿化为“片”,大力实施城乡森林绿化工程,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全面铺开、深入推进。
如今,我市已构建起了“中心城区生态景观、近郊生态产业区、远郊生态屏障”的三大森林生态体系,形成了“常绿和落叶并举、速生与慢生兼顾、林相和季相搭配、平面与立体结合”的绿化景观,打造了“树有高度、林有厚度、绿有浓度、四季有景、连接城乡”的绿色纽带和风景线,全市“绿量”、“绿质”得到大幅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了解,目前我市森林覆盖率(剔除水面面积)达35.04%,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2.08%,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04平方米。全市已建成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省级森林公园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县级自然保护区9处,保护区总面积122491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6.6%;建有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瑶湖郊野森林公园、象湖湿地公园、澄碧湖湿地公园、望城滨水湿地公园、磨盘洲湿地公园、渔舟湾湿地公园和孔目湖湿地公园等8个湿地公园。
统计显示,近五年来,南昌共完成新造林面积74.33万亩,道路林木绿化率达到 91.4%,建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3处、省级科普教育基地7处,全市建立义务植树基地13个,全市适龄公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89.9%。同时,南昌对全市现有2452 株古树名木进行了普查建档和挂牌保护,古树名木保护率达100%;市民对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支持率、满意度均达90%以上。森林不仅走进了南昌城的大街小巷,更走进了500多万南昌人的心里。
记者 吴思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