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助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腾飞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上有着特殊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种种原因,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与全国的差距仍在拉大。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是对中国革命的回报,是对革命先烈的回报,是对历史的回报,是党中央的重托,更是老区人民数十年的期盼。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当前正处于“爬坡越坎”的关键时期,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还有相当大的难度,面临着加快发展和转型发展的双重挑战。基础设施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投资拉动经济的重要领域。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不仅使投资硬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而且能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坚持投资拉动,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大幅提高该区域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水平,稳步提高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意义重大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基础。原中央苏区作为欠发达的地区,正处在全面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特殊重要,而且十分紧迫。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支撑原中央苏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原中央苏区经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随着一大批重大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开工和建成,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全区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尽管全区经济实力较以前有了大的提升,但欠发达的基本区情没有根本改变,特别是基础设施欠账多与经济社会发展快的矛盾较为突出。要改变中央苏区欠发达面貌,既要通过做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水平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也要通过改善软硬环境来增强发展支撑能力和承载能力。今后一个时期,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仍处于大规模建设时期和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阶段,促进全区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必须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投资领域,既通过投资的合理增长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又通过投资结构的不断优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要。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人民生活质量直接相关。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从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使全区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但与经济发展相比,原中央苏区民生和社会建设仍然比较滞后,特别是基本公共服务中存在的城乡区域不平衡、经济社会不协调等问题,在住房、出行、通讯等基础条件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随着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干净的水、畅通的交通、便捷的通信、优美的环境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要顺应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就必须在富裕百姓的同时,不断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下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融入全国发展大局的需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矿产资源丰富,区内赣州市素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之称,其中,离子型中重稀土储量居全国之首。另外,铅锌、萤石、石灰石、高岭土、盐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品位高、价值大。随着国内、国际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矿产资源及其附属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不断加大。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原中央苏区与外省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全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我们要把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建设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支撑基地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宽对内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就必须大力加强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能源外送保障能力,畅通与外部的联系,加快融入全国发展大局。
二、投资拉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后,全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先后建成了一批重大项目,发展的软硬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主要特点如下:
1.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模大幅增加,大项目拉动作用明显
2013年全区在建基础设施项目共计1574个,计划总投资2036.61亿元,单个项目规模达到12939万元,完成投资811.69亿元,同比增长18.0%。亿元以上项目307个,完成投资461.24亿元,占全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56.8%,拉动全区基础设施投资增长9.4个百分点,大项目支撑力强。计划总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共计14个,寻乌至全南高速公路、井冈山厦坪至睦村高速公路、华能安源电厂“上大压小”工程和赣州毅德商贸物流园等大项目建设有力带动了全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2.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占据基础设施投资半壁江山,为改善城市面貌奠定基础
繁荣发展新城,改造提升老城,加快旧城(棚户区)改造,是国家重大民生工程。为让更多困难户住房条件得以改善,各地正在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力地拉动了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的快速增长。2013年,赣南等中央苏区在建的公共设施管理业项目有877个,完成投资473.39亿元,同比增长25.3%,占全区基础设施投资的58.9%,拉动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3.9个百分点,是拉动全区基础设施投资的核心力量。以赣州市章贡区为例,依照2011年至2017年棚户区改造规划,章贡区棚户区改造涉及61个地块、约1.97万户、219万平方米。随着赣州市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工作有序推进,截至目前,章贡区已启动(含计划)31个地块的棚户区改造工作,完成房屋征收9592户、约150.9万平方米,已安置房屋(含货币结算)约1250户。目前,仅赣州市在建的公共设施管理业项目有265个,完成投资124.81亿元,占全区的四分之一强(26.4%)。全区亿元以上公共设施管理业项目完成投资269.28亿元,同比增长24.0%,其中双林镇中心镇三期项目完成投资7.5亿元,吉安县龙湖南岸旧城改造二期完成投资5.2亿元,萍乡市中环大道建设完成投资4.35亿元。
3.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建设齐发力,全区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
发展经济,交通先行。便捷高效的交通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2013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交通运输业完成投资147.22亿元,同比增长17.3%。为统筹推进公路建设持续较快发展,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创造更优公路交通环境。2013年,江西全面推进38个原中央苏区县、罗霄山17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行政村通25户以上人口自然村水泥路建设,并继续实施县乡道升级、农村客运网络化连通工程建设,完成新建、改建农村公路8000公里。为尽快建成“纵贯南北、横跨东西、覆盖全区、连接周边”的高速公路网,我省提出了“两步并作一步走,6000公里大提速”目标,加快推进高速公路升级提速。近年来,原中央苏区内先后建成了抚吉高速、赣崇高速和大广高速龙杨段,2014年12月26日寻乌至全南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赣南脐橙之乡、东江源头”安远实现了“千里一日还”的梦想。高速公路拉近距离,高速公路拉动经济,“寻全”高速的开通有效降低安远脐橙的运输成本,为果农增收、农民致富打下了基础。依托便捷的交通,农民们跑运输,办农家乐,高速公路正帮助他们走上致富坦途。在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建设同步加快的作用下,全区道路运输业完成投资139.53亿元,占全区交通运输业投资的94.8%,是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的主要“推手”。
在加快推进高速公路建设的同时,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铁路发展,实施了一批重大铁路建设项目,2013年建成了向莆铁路、衡茶吉铁路,2014年建成了赣韶铁路。12月20日,昌吉赣客专、蒙西至华中铁路煤运通道(江西段)项目建设动员会在吉安举行,标志着这两个项目建设正式启动。南北向的昌吉赣客专建成后,与已开通运营的东西向沪昆客专交会,我省将构成连接东西、贯穿南北的“十字形”高铁大通道,进一步密切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与京津冀、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珠三角区域之间的联系,促进人力资源、技术、信息、资金等要素流动,加快推动全区发展升级。蒙西至华中铁路煤运通道是“北煤南运”的国家战略运输通道,项目建成后,将构筑一条从北方煤炭基地直达我省的大能力煤运通道,有效保障我省煤炭能源供应,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赣龙铁路扩能项目建设进展顺利,赣龙高速铁路赣县站站改施工完成后,将实现既有京九线和赣龙高速铁路道岔和股道的完美对接,为赣州市对外发展打开一个新的突破口。鹰瑞梅铁路、赣井铁路、衡茶吉东延铁路前期工作正抓紧推进。
机场是一个地区、城市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能为地区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社会效益。近年来赣南等原中央区苏区机场建设稳步推进,以机场建设推动赣南等原中央区苏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形成。宜春明月山机场2013年6月26日顺利通航,当年年底,共完成旅客吞吐量83110人次,货邮吞吐量19.8吨,飞机起降1026架次,平均客座率达到78.3%,在2013年国内10个新通航机场中排名第一。2013年8月29日,赣州黄金机场总体规划已经获得华东管理局批复,标志着赣州机场改扩建工程迈出重要一步。赣州机场为国内支线机场,机场规划控制用地约6000亩,远景按4E控制,年旅客吞吐量将达到1600万人次。瑞金通勤机场作为我省规划的首个“小机场”,各项前期工作正有序开展,计划2017年建成使用。建成后的瑞金通勤机场预计年旅客吞吐量21万人次,飞行区技术指标为4C,占地面积1800亩。项目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主营业务收入2亿元以上,年税收3000万元以上。对瑞金来说,机场建成后不但可以完善地区交通体系,还能有效推动瑞金市引领赣闽边际区域红色旅游线路的整合,形成以瑞金为中心的赣闽边际区域红色旅游圈,服务以瑞金为中心的10多个县(市)的旅游观光、医疗救助、飞行培训、农林防护等。
4.能源投资增长迅速,电力投资高位运行
经济要发展,电力须先行。相对于我省“少煤、缺气、没有油”的能源资源现状,保障能源供应对维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电力供应是实现苏区振兴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加强苏区电网建设作为重要措施之一。江西省电力公司秉承“四个服务”宗旨,在电网建设上加大投入,2013年,全区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67.80亿元,电力生产业投资继续保持高位运行,完成投资40.30亿元。其中,火力发电完成投资23.08亿元,水力发电完成投资17.22亿元。为策应中央苏区发展振兴战略部署,江西省电力公司不仅着眼当前,而且谋划长远,及时组织编制了《江西苏区2012-2021年电网发展规划》,根据规划,2012-2021年,江西苏区电网将新建1000千伏变电站1座,新建500千伏变电站5座、220千伏变电站40座、110千伏变电站147座,总投资达440亿元。到“十二五”末,江西苏区电网已建和在建的220千伏变电站达49座,每个县至少有1座220千伏变电站;到2021年,江西苏区平均每个县有8座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为确保到“十二五”末建立起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电网,根据江西省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十二五”规划,江西省电力公司加大农网改造资金的投入,安排了26亿元在原中央苏区开展农网工程建设,共有110千伏输变电工程23个,35千伏输变电工程261个以及一大批10千伏及以下工程。通过不断加强电网建设,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人民生产生活和民生工程用电将进一步得到保障,落户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企业用户将得到可靠的电力能源供给和优质的供电服务。
三、进一步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几点建议
虽然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及各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部署推动下,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基础设施水平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基础设施水平仍然落后。要确保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必须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集中力量加强交通、水利、环保和信息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建立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项目体系。
1.加快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以畅通周边省区联系为重点,统筹铁路、公路、民航、水运运输方式,建设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综合交通网络,增强交通运输整体服务能力。首先,要加快与周边各省的对接,进一步打通出省通道,加快推进鹰瑞梅铁路、赣井铁路、衡茶吉东延铁路建设,尽快建成贯通江西南北的昌吉赣深客运专线,该项目建成通车后,可提升赣州市的区位优势,缩短赣州至南昌、广州、深圳等城市的时空距离,使赣州市至厦门、深圳、广州、南昌等地均可进入三小时经济圈;其次加快对赣州黄金机场的改造和提升,大力提高其航空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大力发展通勤航空,抓住机遇建设鹰潭、新余、龙南、南丰等小型机场,提高民航机场对重要节点城市、主要旅游景区和部分县级行政单元的覆盖度;加入集装箱联盟,争取将赣州市建设成重要的物流配送中心。同时,建立跨省运输的有效协调机制,降低运输成本,加强省际间物资和人员的交流往来,使各类生产要素充分流动起来。必须考虑使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间形成动态同构关系,在政策规划、技术标准、信息传输、经营规则、管理体制上进行统一协调,加快实施交通运输一体化战略,实现五种运输方式之间一体化的全程“无缝”连接;实现交通运输系统的有效集成和运输服务的“无缝衔接”,提高整个交通运输系统的通达度、内聚力和依存性。
2.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统筹规划、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水资源,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强化水利基础保障能力。集中力量解决农村居民和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提高城镇供水能力和保障程度,通过5至10年的努力,每个县城至少建成1个应急备用水源。提高中小河流重要河段和城镇防洪能力,加快山洪灾害防治,完成大中型水库水情监测系统和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等非工程措施建设,提高防汛预测预报能力;推进大型灌区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开展小水电代燃料项目、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和农村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持续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修复,把赣南打造成我国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赣南是山区,不适合搞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因而一定要做好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受益。
3.严格做好生态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有色金属开采和冶炼、黑色金属冶炼和煤炭开采是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特色工业,这些工业产生的大量废水、废气、废渣对环境影响很大,同时区域内的东江源水域是香港饮用水的水源,为确保香港居民饮水安全,保护东江源生态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苏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一项尤为重要的任务。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不但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且会提高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保障程度,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功在当代,泽及千秋。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生态环境建设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4.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信息网络服务,加强统筹规划和网络建设改造,推进广播电视、电信、互联网络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进电力、化工、有色金属加工、装备制造等行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建设省、市、县(市区)三级电子政务网,推进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间业务协同、信息共享,逐步实现“网上审批”、“并联审批”、“一站式服务”和档案管理信息化。加强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和城市空间地理信息库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5.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市规划,注重完善功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市宜居生活水平。加快城市快速路和主次干道建设,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建设城市立体交通体系,缓解城市拥堵。加快供水设施建设,提高供水能力和供水质量,提高城市用水普及率。完善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中水回用和污泥处理设施,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推进城市天然气管网建设,有条件的县(市、区)政府所在地城镇逐步使用天然气。按照人口集聚和扩散的需要,优化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布局,实行城市基础设施地下、地上同步建设。加大城中村拆迁改造和城市棚户区改造力度。建立统一、协调、高效、合理的城市管理机制,提高城市动态管理和精细管理水平。
纵观各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都有一个基础设施快速发展的时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事关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又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今后几年,我们应紧紧抓住国家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时机,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集中力量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这不仅会对近期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将大大改善投资环境和居民生活条件,为更长时期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撰稿:程敏
审核:涂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