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评:爱岗敬业的“雷锋”离我们最近
在“3·5”学雷锋日来临之际,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在中国文明网,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李勇杰等10位岗位学雷锋“最美人物”的先进事迹。10位先进典型坚持立足岗位学雷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认真做好“八小时、手上事”,积极为他人献爱心,弘扬了文明新风,传播了社会正能量,谱写了一曲曲新时期的雷锋之歌。
美德恒久,感动常在。10位岗位学雷锋“最美人物”,有医生、有教师、有驾驶员、有维修工、有退休干部、有志愿者……普通岗位,平凡日子,珍惜“八小时”,做好“手上事”,立足岗位学雷锋、走上社会学雷锋,在岗位上当先锋、创一流,在生活中做好事、当好人,传扬社会正能量,践行核心价值观。
“一别数十载,从未曾离开。”在这10位先进典型身上,我们看到雷锋精神的光辉投影。他们是雷锋精神的践行者,更是雷锋精神的传承者。在这些温暖的名字与故事里,一个最大的“公约数”,便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当年,雷锋的岗位也是平凡的,但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从发明创造到举手之劳,从创新进取到助人为乐……小事持之以恒,小善久久为功,经年累月下来,就是了不起的“人生大业”。
凡人小善,最为动人。没有惊天动地,只有和风细雨。平凡岗位上不凡的坚守与付出,让参加发布活动的观众纷纷喟叹,学习雷锋当真是“人人可做、处处可为”。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若都能见贤思齐、都能照模画样——冷漠与抱怨,也许会少很多;个人梦,家国梦,也会近切许多。
这些年,有关雷锋精神的认识,我们经历了由分歧到共识的艰难过程。曾经,“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等民谣在社会中流布,甚至恶意解构与消费成了某种变味的“潮流”。社会在转型,利益在调整,不少人会问:我们为什么还要学雷锋?这个问题其实也很好回答,在陌生人社会,在道德重建的今天,风险越来越多,不确定性越来越大,以雷锋精神为代表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是我们抵御风险、抗击恐惧的“定海神针”。去年发布的《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4)》显示,超过92%的大学生认为“雷锋精神”并未过时。为什么雷锋精神不会过时?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是因为雷锋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
爱岗敬业的“雷锋”离我们最近,近在眼前,近在身边。可感可思,可学可鉴。在这些真实而琐碎的故事里,照见时代的温润,折射精神之大美。我们未必成得了典型,但可以沿着这条美好的大道,慷慨而歌,铿锵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