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人走基层”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王卫明 骆辉
核心提示:《江西日报》设立《评论人走基层》栏目并刊发相关稿件,是新闻战线“走转改”的新尝试、新举措。评论人走基层,可以发掘评论素材,可以捕捉现场信息,可以激发创造性思维,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形成第一手观点甚至是独家观点。评论人走基层,需要勤跑、勤思,提供有价值的观点,力争出评论精品。评论人走基层,扩大了评论的选题范围,开拓了评论人视野,增强了评论的可读性。未来,《评论人走基层》可在以下五个方面发力:继续拓宽选题范围;继续强化新闻现场感;多做策划,精心策划;多写鲜活的稿件;建好用好社外评论人队伍。
在新闻战线开展的"走转改"活动中,广大一线采编人员纷纷走出去,采写了大量接地气的优秀作品。但是,以往的"走转改",更多的是记者在“走基层”,评论人"走基层"的比较少。为此,《江西日报》在《评与论》版设立《评论人走基层》栏目,以鼓励评论人到基层、到群众中发掘评论素材,撰写观点新、素材活、接地气的评论,写出读者喜闻乐见的评论作品。
为将《评论人走基层》打造成品牌栏目,江西日报理论评论部在这个栏目见报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多次修改策划方案,为该栏目设计了特别的LOGO,安排本报评论员做好初期供稿工作,并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向社外评论作者发出供稿邀请。2014年1月2日,《评论人走基层》栏目在《评与论》版正式亮相,开始刊发社内外评论人"走基层"采写的评论作品。
评论人为何要走基层
评论人为什么要走基层?长期坐在办公室写评论的记者,大多有这样的感受:选题难找、素材陈旧,感触不深、认识不够,观点不活、思维呆板。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没有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没有掌握第一手资料,有时难以搞清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为此,评论人走基层,可以发掘评论素材。基层是新闻的富矿,同样也是评论的富矿。
比如,2014年1月9日刊发的《从黄溪村看城乡一体化》!就是评论员在修水县马坳镇黄溪村实地采访时发现的素材。城乡一体化,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短板在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农村应该“化"什么,怎么"化"?黄溪村的做法,正好契合中央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如果没有深入黄溪村采访,很难在第一时间找到这第一手素材。
评论人走基层,可以捕捉现场信息。只有深入现场,才能使评论贴近现场。
例如,2014年1月2日刊发的《写好“人”字寄乡愁》,开头第一句是极具画面感的现场信息:“冬日暖阳,洒在故乡三江的青石板上’丰收的荤莽堆满了房前屋后,裹着红头巾的妇人三三两两,那翻拣果实的手上遍布老茧。"
评论人走基层,可以激发创造性思维。只有深入基层,接触到最鲜活、最真实的人和事,才能灵感迸发,文思泉涌。而坐在办公室写评论,对新闻事件的认识往往停留在现有素材的水平上,无法突破°
例如,2014年3月20日刊发的《招才引智要舍得"真金白银"》,是评论员思维活力被激发之作。企业用工荒,媒体关注许久,且关注的重点一般是民工荒,久而久之,在人们的认知中,用工荒就是民工荒。其实不然,评论员在调查后发现,民工荒只是用工荒的一部分,还有很多企业缺高级技工。进—步采访发现,技工荒的背后,则反映出用工环境的不完善。评论人走基层,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形成独家观点。这正是《评论人走基层》的特色和优势所在.例如,2014年2月27日见报的《也要防止“农民荒”》,是记者深入采访后提炼的独家观点。当城市用工存在大量缺□,全社会都在喊“用工荒”时,劳动力都去哪儿了?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来到劳动力输出最多的农村调研。调查结果令记者惊讶,不只是城市出现用工荒,农村也同样面临着这个问题。“对干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的大国来说,确保粮食有效供给,守住耕地红线至关重要。当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当土地无人耕种被撂荒,当农村人也上街买米时,我们没有理由不担忧,从‘农民荒’到‘土地荒’再到‘粮食荒’,还有多远?"文章见报后,一位读者致电《评与论》版主编:"我家的情况也是这样,呼吁相关部门引起重视,关注和解决这个问题真的很有必要。”
评论人怎么走基层
评论人走基层一要勤跑。
从已经刊发的16篇《评论人走基层》栏目文章看,本报评论员先后走进江西省南昌县、修水县、袁州区、宜丰县、青山湖区、湾里区、莲花县、新建县、红谷滩新区、婆源县等10多个县区(其中包括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先后走进学校、火车站、企业、政府机关、街办、村委会等数以百计的采访点。从采访时间看,短则半天一天,长则两天甚至更久,有时是一次性完成,有时是多次采访、多地采访。不论从采访点还是采访时长看,偷懒省事是行不通的,唯有勤快再勤快,才能走好基层,真正掌握需要的素材。
二要勤思。
走基层,评论员看什么,怎么看?需要不断思考。评论与新闻稿的区别在于:新闻稿重在描述新闻现场、事件经过,突出的是新闻五要素,而评论稿重在透过现象看本质,关键在干总结,归纳,升华。这就要求,评论员在走基层的过程中,勤于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给人具有启发的思维和观点。
2014年2月20日刊发的《农民必须富应该怎样富》,表象是反映"土地流转中短暂的合同期限使种粮大户不敢大量投入",实则主张“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三要出精品,提供有价值的观点。
有好的选题、深入的采访,就要在写作上下苦功夫,力争出精品。评论的观点是否有价值,要看它有没有创新,能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2014年3月6日刊发的《让农家书屋“旺”起来》,不论是采访,还是写作,作者大量创新。其中的一些观点,都是以往相关文章中未提到的,同时又是具体工作中可以付诸实施的。
《评论人走基层》文章,大多经过多次修改、仔细打磨。正因为采写编辑过程精益求精,《评论人走基层》见报稿件,已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例如,《写好“人”字寄乡愁》,被求是理论网《报刊精选》栏目、网易、21CN新闻网、金羊网、东方网、共产党员网转载。《让农家书屋“旺”起来》,被求是理论网、中国农业信息网、中国文化传媒网、国家数字文化网、中文书刊网、共产党员网、天津网转载。《“传一下”引出的思索》,被人民网、网易、共产党员网、天津网、21CN新闻网转载。此外,《写好“人”字寄乡愁》和《“传一下”引出的思索》被评为江西日报月度优秀稿件。
“走”出了什么效果
如前所述,《评论人走基层》是江西日报“走转改”的新尝试、新举措。自2014年1月2日推出首篇评论以来,至2014年4月底,《评论人走基层》栏目共刊发,16篇稿件。如今,《江西日报》每期评论版均有该栏目,栏目运作巳经基本成熟,已取得以下三个方面的明显效果:
一是扩大了评论的选题范围。
以往本报评论员撰写的评论,选题来自基层的较少,《评论人走基层》则完全来自基层。从评论主题来看,与评论员以往撰写的评论相比,《评论人走基层》更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基层,详情见下表:
作品标题 | 采访地点 | 评论主题 |
写好.人.字寄乡愁 | 南昌县三江镇 | 推进城镇化建设 |
从黄溪村看城乡一体化 | 修水县黄溪村 | 推进城乡-体化 |
微型电动汽车:趁早给个身份 | 袁州区、宣丰县的街巷 | 微型电动车发展 |
为“舌尖”上的作风之变“点 赞” | 青山湖区湖坊镇食堂 | 贯彻落实八顶规定 |
农村必须美 治污当先行 | 莲花县等地农村 | 农村治污 |
“传-下”引出的思索 | 南昌市区公交车 | 弘扬传统美德 |
农民必须富 应该怎样富 | 南昌县塔城乡 |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
也要防止·农民荒. | 袁州区洪江乡 | 农村为何不愿种地 |
让农家书屋“旺”起来 | 青山湖区、湾里区、安源区、万载县等地农村 | 如何办好农家书屋 |
说声·习惯·不容易 | 南昌铁路局南昌车辆段客车整备技术基地 |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招财引智要舍得“真金白银” | 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 | 改善用工环境 |
管犬先要管住人 | 红谷滩新区、新建县、 青云谱区等地社区 | 规范城市养犬 |
拿什么留下远方的客人 牺万的客人 | 婺源县某乡村景区 | 优化景区营理水平 |
微型学校 发展之忧 | 湾里区梅岭镇立新村 | 边远学校如何发展 |
莫让旅游资源在荒草间湮灭 | 奉新县赤岸镇 | 发掘、用好文化资源 |
关爱“困境儿童”需更多行动 | 南昌太阳村 | 关爱“困境儿童” |
二是增强了评论的可读性。
通过走基层,积累了丰富生动的素材,很多评论都以讲故事的形式行文,力求做到夹叙夹议,在叙事中说理。
例如,《让农家书屋"旺"起来》,涉及南昌市扬子洲镇长村、南昌市招贤镇东源村、萍乡市安源区城郊管委会流万管理处、万载县康乐镇里泉村等地的农家书屋,多处独家的细节陈述为文章增添了具有现场感、说服力的论据,夹叙夹议,层层推进,可读性强。
三是开拓了评论人视野。
走出去,评论人可以看到、了解到、感知到很多在媒体上看不到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丰富评论员的知识面,拓宽评论思维具有启发意义。
例如,《莫让旅游资源在荒草间湮灭》,作者在奉新县浮云山麓处寻访北宋华林书院遗址,看见一片断垣残壁掩映在萋萋荒草间,长满青苔的方砖地上散落着零零碎碎的垃圾杂物,由此想到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并感叹:"有形或无形存在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它是稀缺并不可再生的,保护好是我们的责任。"
如何“走”的更好
《评论人走基层》提倡搜集第一手信息,但更加强调通过走基层搜集基层信息,通过走基层形成接地气的好作品。
《评论人走基层》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改进空间,可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发力!
一是继续拓宽选题范围。
从前期情况看,《评论人走基层》涉及的领域虽然较广,但还可以走得更广泛一些,力争走进全省各县市、各级各部门、各行各业。
二是继续强化新闻现场感。要更加注重描述新闻现场,以更强的现场感来吸引读者,引发共鸣。
三是多做策划,精心策划。写好《评论人走基层》稿件,有必要加强选题策划,有时要带着选题走基层,切忌做无头苍蝇,走来走去一场空。
四是多写鲜活的稿件。从目前刊发的稿件来看,依据见报前一天、前两天的事实撰写的稿件,几乎没有。今后,《评论人走基层》栏目要刊登更多依据新鲜事实、新鲜采访撰写的稿件——采编流程要提速优化,需要吸引众多记者供稿。
五是建好用好社外评论人队伍。
在已刊发的16篇《评论人走基层》文章中,社外作者仅2人。由此可见,作者面还不宽。为此,江西日报理论评论部新近面向全省各地组建多达140多人的社外评论人队伍,下一步拟对其进行特别培训,有针对性地打造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的评论人队伍。将来,社外评论人不但可以独自供稿,而且可以和本报评论员合作采访和撰稿,或为本报评论员采访和撰稿提供协助。
(作者分别为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新闻学博士、江西日报理论评论部挂职副主任,江西日报理论评论部评论员)此文转载于江西日报社主办的《传媒与文化研究》2014第二期17——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