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传统节日应该少些烟花闪烁
春节将至,各地纷纷出台措施,限制甚至禁止燃放烟花爆竹。1月27日,记者在北京市一处烟花爆竹销售点看到,偶尔会有市民来挑选烟花爆竹。销售人员说,25日开张以来,每天都只有几十个散客光顾,而往年这个时候,烟花爆竹早已卖得挺火了。(1月28日《人民日报》)
千百年来,每逢春节期间,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放鞭炮。于低碳、文明等环保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的当代,尤其雾霾重重的当下,硝烟滚滚的景象确实有点不合适。首先,近年来,中国几乎各大城市的空气状况都不容乐观,雾霾笼罩已经引起了国人乃至全世界的高度关注。面对雾霾萦绕不去的严峻形势,若大家仍为了追求所谓的“年味”,肆意燃放烟花爆竹,只能让雾霾雪上加霜。从北京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来看,去年除夕夜PM10的峰值出现在子夜零点到一点,全市平均小时浓度最大值可达到1000微克/立方米,是除夕夜18点时浓度的10倍。燃放烟花爆竹时会产生大量烟尘,不但使空气浑浊,还刺激人的呼吸道黏膜和眼睛。
其次,随意燃放烟花爆竹不仅增加环卫工人的工作量,更是存在不少安全隐患。一些燃放者选择地点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有的在十字路口,有的紧挨高压线和加油站等,安全隐患不容小觑。近年来,因为燃放烟花爆竹引发的火灾甚至人员伤亡事件,在全国各地都不少见。当年央视新楼起火就是因为违规燃放烟花引起。基于此,我们对传统文化有必要有所取舍,尤其是要摒弃那些形式重过实际且对现实生活有不少负面影响的活动。这一点,有些地方的做法就值得学习。例如2013年农历“鬼节”,天津多个社区居委会就举办集体共祭活动--100多平方米的活动室,被鲜花、纸鹤、蜡烛装点得肃穆庄严。类似没有烟火的祭祖活动已经持续了多年,且被越来越多的居民所接受,近8成居民已经摒弃了以烧纸祭扫先人的方式。在既不丢掉传统文化精神的同时,又让传承传统习俗的方式得以现代化转变,是不是可以渗透到每一个传统节日呢?答案是肯定的。
北京等地烟花爆竹销售遇冷,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公民意识的提高。燃放烟花爆竹本是中国民俗,但移风易俗终究还是需要依赖于民众的自觉。换言之,要将燃放烟花爆竹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固然需要政府、企业、公民各司其责,但公民意识的觉醒,无疑是最为重要。否则,即便政府力量再强大,也防不住燃放烟花爆竹。但愿越来越多的公民支持限制甚至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进而内化为公民的一种文化自觉。(邓子庆)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