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格莱美被移动音乐抢了风头

28.01.2014  17:08

  右图:18岁的新西兰女歌手洛德,凭借《皇室贵族》拿到年度最佳单曲和最佳流行歌手两个重要奖项。(资料照片)

  第56届格莱美颁奖盛典北京时间昨天于洛杉矶落幕。这个一度被全球乐迷视为“流行音乐指南”的奖项,近些年的影响力日渐式微,甚至在提名名单公布阶段时就遭遇了“名字认识不到十分之一”的评论。对于许多乐迷而言,随着网络音乐平台的日趋成熟和移动音乐应用客户端的自动推荐、社交网络上好友分享的兴起,一年一度的格莱美已经褪去光环。

   靠“视觉系”获取收视率

  本届格莱美据说获得了不俗的收视率,不过这似乎和音乐本身无关,而是得益于主办方强化“视觉系”的操作。

  首先,今年格莱美颁奖典礼上,表演嘉宾阵容被加足砝码,乐坛当红歌手“水果姐”凯蒂·佩里、“火星哥”布鲁诺·马尔斯、老牌黑人灵歌歌手斯蒂文·旺德、流行女王麦当娜……纷纷现身。有趣的是,虽然大多数歌手在乐迷当中颇有号召力,但是对于格莱美而言,这些流行偶像不过是常年“打酱油”的角色,并不受奖项待见。

  其次,就连获奖名单也开始有了“青春视觉系”的倾向。今年18岁的新西兰女歌手洛德,凭借《皇室贵族》拿到了年度最佳单曲和最佳流行歌手这两个分量颇重的奖项。而此前几年,获奖艺人的年轻化也一直是格莱美的一大倾向,阿黛尔、泰勒·斯威夫特、雷迪卡卡等乐坛新贵,都曾亮相格莱美的舞台。与此同时,应电视转播商的要求,格莱美自第54届开始将奖项从109个,缩水至78个。怕成为“闷片”的颁奖典礼越来越短。

  “相比于奖项,格莱美更关注的是颁奖典礼的收视率。如果收视率下降就没有赞助商,没有赞助商就没有格莱美。”知名音乐节目主持人有待分析。格莱美的“音乐基因”似乎正在衰退,影响力日渐成为一杯温水。

   移动音乐消费数十亿次

  几天前,一家音乐网站公布2013年英国在线音乐播放量为74亿次,相比2012年的37亿翻了一倍。面对数十亿移动音乐应用的消费量,一年一度的格莱美评奖早已显得疲惫。移动音乐制造流行的速度,用一位唱片公司制作人的话说“3个月一更新”,这让原本制造热点的格莱美,淹没在热点之中。一位音乐人直言,格莱美将年度专辑颁给蠢朋克乐队,正是格莱美成为新兴移动音乐应用和社交化音乐消费的追随者的证明。“这个乐队早在去年上半年,就被乐迷在网络上捧红,现在已经翻篇了。

  而在最近一周,不少音乐应用平台都推出了各自的“格莱美音乐”专题,只是和“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系列专题一样,这个有着半个世纪历史的老牌奖项也终于沦为短时消费的一张“歌单”。

  格莱美的权威,似乎只属于收音机和磁带、CD时代。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连同美国公告牌音乐榜、跨唱片公司《Now》系列欧美流行乐选集,一直是欧美乐迷的启蒙宝典。“捧着收音机听转播,对着获奖名单找歌曲”,还是不少中国70后、80后乐迷的音乐记忆。“那时,诞生于1958年的格莱美涵盖流行、摇滚、古典、蓝调、电子舞曲等数十个类别,又有美国录音学会的资深音乐人组成评审团,这些都意味着极高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所有的乐迷只有听的份儿,没有说话交流的地方。”来自音乐公司的陈小姐称,“而眼下,真正左右音乐流行的是社交化的移动音乐消费。

   私人订制”消费成为趋势

  在手机应用商店里搜索“音乐”,就能看到QQ音乐、网易云音乐、百度云音乐等移动音乐应用。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去年手机网络音乐应用的用户使用率接近60%。

  随意打开一个音乐网站的首页,滚动推出新碟上架、即时榜单、热门推荐歌单,替代了传统的年度榜单。豆瓣电台音乐基因、虾米网的“猜你喜欢”等,则为音乐爱好者提供可能喜爱的歌手,帮助寻找相似风格的歌曲,制作播放列表。每到岁末,“个人年度十大专辑榜单”、“百大乐队心水推荐”一时在豆瓣等社交网站“刷屏”。比起一张号称权威或顾及所有人口味的榜单,用户们更相信与自己口味相近的朋友推荐以及自己的耳朵。

  “移动音乐应用正在为乐迷进行‘私人订制’。”有互联网学者表示,这不仅改变了传统的音乐消费方式,更是社交网络涉水文化产业的一种尝试。

  本报见习记者 黄启哲 记者 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