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被当恐怖分子误抓学生将获释 去伊只为看古迹
北大被当恐怖分子误抓学生将获释去伊只为看古迹
去伊拉克 只为看一眼濒临毁灭的古迹
北大研究生在伊拉克寻访古迹被当做“恐怖分子”误抓引发关注;中国驻伊大使馆证实近期将被释放
世界那么大,他为什么要去伊拉克?
近日,26岁的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学生刘拓在伊拉克被抓的消息引发关注。此前,他被国外媒体传为“伊斯兰国(IS)”恐怖分子,经澄清为误抓后,他又被国内媒体描述成一个充满理想的“疯子”。
而在刘拓同学和朋友们眼中,他只是一个执着于寻访古迹,并痴迷于此的年轻人。在自己的网络空间上,刘拓去伊拉克的原因很简单:再不去,那片战火纷飞地区的古迹将被“清零”。
刘拓同学张卓(化名)昨日告诉新京报记者,刘拓近期在伊拉克用警察手机与他进行了简单联系。“刘拓说一切都好,因为伊拉克方面要求大使馆出示一份证明,证明刘拓护照的真实性,即可以释放刘拓。”
同日,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向新京报记者证实,大使馆将保证刘拓个人安全,刘拓近期将被释放。
冒险
实现“一个可能的行程”
“一贯冒险主义,但冒险前都会做充分准备”,对于刘拓的伊拉克之行,好友晁椿有些吃惊,但并不意外。
今年春天,晁椿在北大博物馆一次文物展览活动上遇到刘拓,留着早就蓄好的胡子,时不时“秀”几句阿拉伯语。
就在前往伊拉克的前两日,刘拓的同学张卓,看到刘拓在宿舍对着阿拉伯语视频念念有词,手边放着一本背包客必备书籍《lonely plant》。
伊拉克是刘拓一直想去的国家。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伊拉克拥有太丰富的旅游资源,实在让人神往”,去年11月,刘拓在网上发布的“一个可能的伊拉克行程”中,分别用“AAA”、“AA”、“A”标出“一定去”、“不太想去”、“顺路就去”的文物古迹,包括了巴格达、摩苏尔、巴比伦、纳杰夫等多个城市。
刘拓并不是不清楚伊拉克目前的局势。他在“一个可能的伊拉克行程”中写道:“最近的伊拉克、叙利亚局势是如此紧张,两国北部半壁江山基本都落入伊斯兰国之手,短时间内再去这两国旅游基本是不太可能了”,但他很快打消了自己的疑虑:“如果伊拉克真的在不久的将来和平一些了,我一定会按照这个计划进行一次游历的。”
“危险这些事不会纳入刘拓的行程考虑中,如果有害怕和担心的事,他比较担心看不到文物古迹原貌,”晁椿说,近年中东战火纷飞,文物破坏严重,刘拓一直觉得遗憾。
在今年3月,刘拓在自己的网络空间,也表达了对于看不到文物古迹的担忧:“尼尼微城、哈特拉城、尼姆鲁德城、霍尔马巴德城都已被夷平,估计下一个就是亚述城了,尼尼微省就真被清零了。”
疯狂
经历“人生最后一小时”
刘拓留在网络上的博客和日志中,他在国外的遇险不止一次。
去年1月,刘拓独自前往埃及、土耳其、希腊等地。在埃及开罗正赶上游行示威,刘拓在解放广场随手拍摄建筑照片时,被警察发现并带走,三四个小时后才被释放。
农历除夕当天,刘拓抵达黎巴嫩城市的黎波里,这里同样是局势动荡,政府军与激进组织时有交火枪击。
“晚上10点到城中心,一路漆黑……只听见街的深处,噼噼啪啪在响,开始以为在异乡听到了过年的鞭炮声,后来才意识到是交火的枪击声”,刘拓曾向同学张卓回忆过自己这段经历,为拍摄的黎波里的全景,他辗转找到一座8层楼,爬到6楼时一个小女孩冲出来比画手势表示危险,但自己执意上楼拍照。
站在楼顶上,的黎波里全城尽收眼底,但剧烈的枪炮声突然传来。吓了一跳的刘拓赶紧躲在屋顶矮墙根下,疑似有子弹从头顶飞过。此时,吓出一身冷汗的刘拓总算明白了小女孩的意思“高层作为制高点,容易受攻击。”
刘拓很快忘记了的黎波里的子弹。时隔半年,2014年7月,他又踏上中东和中亚的行程。
从巴基斯坦伊斯兰堡转机前往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到了登机时间登机口却空无一人。刚开始以为走错了地方,后来才发现,包括自己和同伴在内总共只有五名乘客,而另外三名乘客还是转机去伊朗。
离开喀布尔机场两个小时后,刘拓从新闻里得知机场刚被火箭弹袭击,这让他感到少有的害怕:“(飞机上)那一个小时,没准是我人生中最后安全的一个小时呢?”
痴迷
“想看的地方”一定看到
据刘拓社交平台个人主页显示,刘拓走访全国重点文保单位900个,遍布全国500个县;到达86处世界遗产,分布于14个国家。
“疲惫、危险这些事情都不会纳入刘拓的行程中,他想看的地方一定要看到”晁椿说,为了看到想看的,刘拓有时甚至“不择手段”。
2011年,刘拓和晁椿前往河北保定一村庄寻访一古塔。院门紧锁,刘拓不甘心,翻墙跳进院子里,一条大狗猛扑过来,刘拓赶紧再翻墙而出,结果从墙上掉下来,砸穿了外墙外搭建的石棉瓦棚子,直接摔在地上。
刘拓多位同学回忆,大学时,他前往天津蓟县独乐寺游玩时,独乐寺某一瞬间的美感让他心生震撼,由此踏上了寻访古迹这条路。由于早年去看古迹时遭遇泥石流,导致脊椎受伤,刘拓即使平时也不能背双肩包。
刘拓日志记载,2011年,他前往晋中新旧广武城、猴儿岭长城,当地气温降到了零下20多摄氏度,在五六级北风中,刘拓手粘在了相机快门上,哈气揭开被粘的双手时,嘴唇又粘了上去。极端的寒冷中,刘拓仍不忘记录下只属于自己的景象:“蔚蓝的天空下,四目是漫漫的黄沙枯树,一座土黄色的方形小城,干干净净屹立在荒原里……这简直符合我对边塞的一切想象!”
执着
为学考古专业休学一年
据周围朋友了解,出生于古城西安的刘拓,自幼置身于古城厚重的文化氛围中,就读于书院路小学时,常和小伙伴一起去学校附近的碑林博物馆玩,那里陈列着从汉代到清代1000多块碑石,收藏历代碑刻、墓志以及石刻。
“刘拓喜欢这些古代文字,铭文、金文、篆刻都会写,”张卓说,刘拓喜欢的不仅是文物古迹,还有古代的文化艺术甚至生活方式。
同学们回忆,刘拓还喜欢昆曲这一中国最古老的剧种,宿舍书架上放着各种昆曲谱,北大百年讲堂的昆曲演出逢场必看。而近日新华社记者去看望刘拓时,他正在监狱教人学汉语、唱昆曲。
2014年和刘拓一起前往中东和中亚探寻古迹的师兄刘昂说,出发前半年中,刘拓就开始忙活着查资料、看书、做行程计划。在两人43天的旅程中,他发现刘拓在执着于目标的同时,又是很随意的一个人,“对物质生活要求很低,随便找个坑都能睡”。
其实刘拓的寻访古迹之路走得并非一帆风顺。
2012年,北大古生物学专业学生刘拓,因英语未过六级只能保送本专业研究生,与一直向往的考古学专业研究生失之交臂。他为此休学一下,才最终得以进入考古学专业攻读研究生。
“他也不谈主义和理想,只是一件事一件事去做出来,”晁椿说,从未听刘拓谈起过职业志向,但能感觉到考古已经成为他人生的一部分。
而在前往伊拉克前,刘拓在个人主页上一口气列出了60多个国家名,“这是我全部想去的国家。”
(文中晃椿、张卓均为化名)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侯润芳 实习生 刘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