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诸葛”白崇禧的“战神”之名从何而来

12.05.2014  17:25

  “小诸葛”的名号早已不局限在广西一地了。当时的国军总司令蒋介石也十分欣赏白崇禧,就把他调到总部去当副总参谋长,三个月后又让白兼代了第二路军总指挥,可以说,那时蒋对白可谓是绝对的重用。

白崇禧

  可白崇禧并不领情,他知道这些部队不属于桂系,他想带兵是真,但带的是新桂系的部队。于是他在1927年10月利用兼任淞沪卫戍司令之机,将几个补充团编为一个师,官兵自然是从第七军抽调来的。两个月后,白又从黄绍竑的十五军那里弄来几团人再编一个师,这两个师就合编为第十三军,由白自兼军长。直到这时,白崇禧才真正如愿以偿。

  既已拥有一个军了,为什么不把新桂系的其他几个军的指挥权都抓过来呢?其实早在第七军扩编成七、十五两个军之前,白崇禧就用手中的权力大力扶持鄂籍的新桂系军官。胡宗铎的十九军以及陶钧的十八军,都是在白的大力支持下成立起来的。加上当时担任第七军军长的夏威又和白的关系十分密切。这样一来,新桂系当时的五个嫡系军,白一个人就掌握了四个。

  好景不长,继新桂系在1927年将蒋介石赶下台之后,李、黄、白等人又因裁军及诸多原因,于1929年起兵反蒋了。只是这一次,新桂系输得倾家荡产。在蒋的金钱攻势下,原本抱有很大希望的武汉决战,没打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白只得灰溜溜地跟着李、黄跑到香港避难去了。这件事从侧面暴露出了白不懂政治的缺陷,并使他确立了今后“重军少政”的立场。

  1929年11月,白崇禧借广西局势混乱之机,随李宗仁重返广西,并出任护党救国军前敌总指挥一职,中原大战爆发后白又改任第一方面军总参谋长。虽然白所制订的作战计划在战事一开始就打得湘军节节败退,但是桂军并没能将湘军击垮。之后粤军入湘侧击桂军,这就使桂军更难打开局面了。

  撤退,只能是唯一的选择。但是白崇禧在这个时候却一反常态地坚持集中兵力,要在衡阳与粤军决战。这一提案虽然得到了李宗仁的支持,但并不符合现实,甚至有不少白的拥护者也反对。即便如此,决战还是打了,结果,自然是败了,败得很惨。这就直接促使了黄绍竑的退出,但却使白崇禧上了位,成了二号人物。

  白崇禧适时抓住了各路军阀不愿与桂军决战的想法,坚决主张抵抗,使新桂系避免了灭顶之灾,这使他个人的威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两广合作后,李宗仁常驻广州,将桂军的指挥权下放给白,白就借这个机会排斥异己,并利用自己兼任广西军校校长的指挥大力培植亲信,使他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把桂军整成了支“白家军”。

  那么要不要取代李宗仁成为新桂系的最高领导人呢?白崇禧没有这么做,因为他心里明白,自己不擅长于政治,与其争着成为政治领袖,不如借着李的威望专心发展军队,由此开始了李、白合作的蜜月期。需要指出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军人对战争的理解,大部分仍停留在一战时期的阵地战模式中,这使国军在抗战之初,不能适应新的战争模式,导致大量伤亡。白崇禧对于桂军的训练同样如此,导致桂军在投入到上海战场时接连发起无谓的密集冲锋,遭日军重创。桂军在淞沪会战中不仅损失了大量优秀军官(旅长三名,团长四名),也使其精锐尽丧,很长一段都没恢复元气。好在白崇禧经过这次教训改变了战争观,根据国军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新的游击战术,并主张“积小胜为大胜”,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之后的作战模式。

  抗战的爆发,使新桂系重新归属到蒋介石麾下,白崇禧也被调到中央效力,先后出任大本营副参谋总长和军训部部长等要职。八年抗战,白指挥过两次较大的作战,一次是代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调动大别山地区的桂军积极出击,策应武汉守军。另一次是指挥桂南会战,昆仑关的大捷,白也起到不小的作用。但是这两次会战,都以失败告终,尤其是桂南会战的失利,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战后,他受到了降级处分。有人说台儿庄大捷白崇禧也有出力,这或许确有其事,但需要指出的是,台儿庄战役只是徐州会战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徐州会战的结果,同样是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