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彪:读懂生物试题“玩”诗意的良苦用心

19.05.2015  12:14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这几句诗可联想到蛋白质的什么状态?青莲居士花前月下对影成三人时用到了哪一类生物工程产品?这些题就出现在中国科学院大学2014-2015春季学期的《蛋白质工程原理》期末考试试卷上。理工科考卷也“”了一把“文艺风”,并在网上走红,甚至有考生感叹,这是国科大年度最浪漫期末考试卷。(5月18日《江南时报》)

  考完试后,有同学感叹“长这么大见过的最有诗意的试题”;试卷在网上传开后,有网友认为“多此一举”,甚至质疑出题老师“显能耐”。对此,身为中科大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负责教授《蛋白质工程原理》的吴亮其直言:意在引导学生加强古典文辞学习,“希望自己的学生有更多异质化的个性发展”。

  曾几何时,“我写诗”或“我读诗”往往会遭到人们的冷嘲热讽,而今有关诗人、诗歌似乎又回归到现实生活。从一夜之间盛开的余秀华的“诗歌之花”,到对前不久离世的诗人汪国真普遍性的怀想,以及因热门综艺节目而悄然走红的木心的《从前慢》等诗作,但凡有“诗意”的举动,想“不火”都难。

  基于这种思维与考量,生物试题和诗词结合,出题老师是否也想借机“火一把”?从教学分工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无疑是语文教学的“分内事”,而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与诗情画意的诗词八竿子打不着。吴教授在生物教学与考试中“有意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岂不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或者“狗咬耗子多管闲事”?

  倘若吴教授单单就生物教学与考试纯粹为了“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而忽视了生物学本身,这种“”法,确有舍本求末、意欲“火一把”之嫌。但是,从其出题思想看,题干仅仅是个“干扰”,“考生可以直接跳过答题,或抓住关键点”,“每个大题的题干内容,也都有相关暗示。”“如果有时间的话,也可以欣赏这些诗词”,由此我们不难读出吴教授的良苦用心。

  其实,理轻文、文轻理都是一种缺陷。“自然主义文学的鼻祖”福楼拜早就说过,科学与艺术在山麓下分手,必将在山顶重逢。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感叹:“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虽然此“物理”非彼“物理”,但万物都有共同之理,于艰苦枯燥中探寻科学真理,为何不可多一些乐趣?

  如果说诗歌与当下时代契合,对于目前大学文理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窘况,吴教授“希望自己的学生有更多异质化的个性发展”,又何尝不是一种“最有诗意”的教改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