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VS诸葛亮:谁才是三国真大咖?

10.11.2015  11:45
原标题:曹操VS诸葛亮:谁才是三国真大咖?

  原标题:曹操VS诸葛亮:谁才是三国真大咖?

  曹操

  年少时,觉得诸葛亮比曹操强,因为那时将“三国”当神话史诗看;稍微成熟点,多读点书,多做点事,觉得曹操比诸葛亮强,因为过惯了考核的日子,习惯了用实际成绩来衡量才能的工作模式,老曹做出来的成绩就量化角度而言,当然比阿亮的大;再入中年,忽然又觉得诸葛亮了不起,知道客观大势未必跟着人的才能走,在容忍失败的同时,不去轻易否定一个人的才能,因为在胜败的后面还有三个字——不容易。

  成功者不容易,失败者也不容易。

   实力悬殊阶段

   夺取1%的份额 也是一种胜利

  如果进行量化考察,曹操的成绩单绝对比诸葛亮的漂亮。很简单,曹操的公司比诸葛亮经营的公司大,而且这是曹操亲手打造出来的。虽然说在纷纭竞争的尽头,天下只剩下三大公司:曹魏、东吴和蜀汉。但名额不等于份额,不是说你有一个名额,就一定有三分之一的份额。三足鼎立,这三只足的大小粗细是不相等的,因此这鼎也不是平衡的。

  还是看大数据吧,无论从基本盘的大小、资源的占有量还是人力资源的充沛与否来观察,曹魏公司占据了天下的十分之九以上。剩下的不足十分之一的份额,你们东吴公司和蜀汉公司各自去分吧。更何况在剩下的一成份额中,蜀汉公司又占劣势。当时的战略分析家,东吴的大学者张俨就做过数据分析:蜀汉公司的综合实力只有曹魏公司的九分之一。事实上,这九分之一都已经算是夸大了。

  这样一来,拿曹魏公司的九成与蜀汉公司的不足一成来比,那可以说是惨不忍睹。

  不过,这怨得了诸葛经理吗?大数据的对比不能停留在静态的层面,我们要有动态的眼光。

  我们将对比的眼光集中在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前后。那时,曹老板已经是北方巨无霸公司的老大,虽然借的是汉献帝的壳,但公司实体是曹家的,公司骨干也是曹家的。

  当时的诸葛亮呢,还是一个无任何编制的毛头小伙子,在草庐里搞了个画饼式的策划:三分论。一时找不到风投,只有落魄的刘老板廉价投资他的策划。

  如果将曹老板比作比尔·盖茨,将诸葛同学比作街头开家小软件公司的小年青,还真不算过分。所以,这两个人存在一个时间差,老曹是大咖时,阿亮还是一颗咖啡豆,皇叔公司也就是个小公号。

  一个已经成熟,一个还在成长,真是不好比。

  面对大咖,刘玄德这个小号和阿亮这颗小咖啡豆的才华,不在于击垮强大的竞争对手——说老曹是竞争对手都算是在抬举皇叔公司了——而在于趁着大咖一个趔趄之际,从他手里抢粉丝、抢份额。而且,能在残酷的吞并行动中生存下来,并一点点扩大自己,就已经算是胜利了。

  因此,不要去比较54岁的老曹与28岁的阿亮谁更强,在不平等的基础上比较五百强老板和街头小公司老板,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曹大咖成功吞并了皇叔集团和东吴公司,不算他能,这是他应该的。反之,如果小公司在老曹这一轮吞并中活了下来,还能从大咖嘴里抢过来百分之一乃至百分之零点一的市场份额,例如荆州,就算是小公司的大胜利,这就是诸葛亮、孙权、周瑜的能。

  中小公司的大胜不等于巨无霸公司的大败,但巨无霸公司的小败,则会成就中小公司的大胜。掉了百分之一的份额,最多做个检讨,少点奖金,但中小公司则是捡到了大馅饼。

  基本盘不同,角色不同,使命不同,诸葛亮和老曹不好比,那时的他只演好中小公司策划的角色就算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