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谷滩新区大力发展文体事业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文体旅融合发展 为民便民更惠民
不断改善的文化体育设施、不断丰富的文化体育活动、不断完善的新型都市旅游区……近年来,红谷滩新区以“多层次、广覆盖,高标准、优服务”为目标,以惠民利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推动全民健身为切入点,以完善公共文化阵地为抓手,不断提升文化事业服务水平,走出了一条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
文化事业发展
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
“十多年前的红谷滩还是一片滩涂,‘月下江流静,荒村人语稀’就是它的真实写照。那时候几乎没有什么文化活动,居民想看一场戏还得到八一大桥的另一头。”王皓2003年进入红谷滩新区社发局文体事业部门,见证了红谷滩新区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历程。
“那时各街道、社区有文化员,却没有专门的文化活动场地,条件虽然有限,但没有妨碍群众对文艺的喜爱。”王皓告诉记者,当时街道的会议室都被当做临时舞台,几个爱好文艺的人搭班子上台表演,从来不缺观众。
2009年,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的红谷滩新区文化活动中心投入使用后,各街道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文化室如雨后春笋般兴建起来。红谷滩新区的文化活动也从那时候发展起来。同一年,红谷滩新区举办了以“民俗闹春”、“休闲消夏”、“红歌庆秋”、“热舞暖冬”为主题的“文化四季风”系列活动,每季度都组织开展文体活动上百场。“文化四季风”系列活动一共举办了七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也让该主题活动成了红谷滩新区“全市知名、省内有影响”的特色文化名片。
2011年,红谷滩新区文化事业发展局成立。居民的文体生活也越发丰富。南昌市风筝艺术节、全市万人健步行活动、全区校园文化艺术节、“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红谷滩新区居民的生活越来越有滋味。
出门能运动
15分钟市民文体圈初步成型
吃过晚饭,洗好碗筷,出家门口没几分钟,男主人到篮球赛场上试试身手,女主人和几个姐妹到文化活动室来段舞蹈……这是红谷滩新区世纪中央城居民的夜生活。今后,居住在红谷滩中心区的市民走出家门15分钟,都能找到一项适合自己的文化体育活动。
“近年来,红谷滩新区坚持以人为本、全民健身的理念,以形成覆盖全区的全民公共服务体系为总目标,不断建设完善公共文体场所设施,15分钟市民文化圈初步成型。”红谷滩新区文化事业发展局局长邓越峰告诉记者,该区先后投入资金1200万元用于新建、改造、添置、维护各类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形成了以区级体育阵地为主,学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为补充,社区体育设施为基础的体育服务体系。目前,全区拥有各类体育场地500余个,常年坚持参与健身活动的群众近30万人。全区每年举办各种规模的群众体育健身活动100余次,内容包括全民健身运动会、全区广场舞大赛、全民健身日活动等,市民参与文体活动的积极性与日俱增。
精品旅游串成珠
打造新型都市文化休闲旅游区
倚山势起伏的森林公园和波光粼粼的黄家湖、碟子湖,层峦叠翠风景秀丽的梅岭群峰为其撑起一道绿色屏障;南连生米大桥和外环路,与前湖景区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北接赣江大桥,东接英雄大桥,西接八一大桥和南昌大桥,碧波万顷的田园风光令人心旷神怡。立足于红谷滩新区赣江西岸,与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隔江相望,“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情画意近在眼前。
近年来,红谷滩新区先后兴建了一批有相当知名度的文化设施和旅游景点,南昌之星摩天轮、南昌国际展览中心、南昌国际体育中心、秋水广场等正成为丰富南昌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平台,改善了红谷滩综合发展环境和生活环境,提高了红谷滩的城市文明程度,各方宾朋纷至沓来。
邓越峰告诉记者,红谷滩新区将结合区位优势,重点发展会议旅游产品、休闲度假产品、商务休闲旅游产品和都市观光旅游产品,扎实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科学规划,提升综合管理服务水平,推进文化、体育、旅游事业融合发展,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记者 邓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