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财记忆】李清荪:我和江财的一世情缘(节选)
人物简介:李清荪,男,1933年8月出生,江苏镇江人。1949年8月考取江西省立财经学校;1958年参与筹备江西财经学院,先后任计划统计系负责人、团委书记、工会主席;1978年至1980年历经江西财经学院复校及转变体制成为财政部部属院校;1984年任江西财经学院副院长;1995年退休。2015年3月,因他在近半个世纪的教育管理生涯中,特别是在江西财经学院恢复发展中所作出的特殊贡献,被学校授予教育终身成就奖。
进了江财门 永为江财人
李清荪祖籍江苏镇江,父亲名叫李荫鸾,是一名盐务官,曾在浙江镇海工作。1933年8月29日,李清荪就出生在浙江镇海。1937年8月13日,上海爆发淞沪抗战,李荫鸾带着妻子和三个孩子一路逃亡,先后到了福建和江西铅山河口、上饶、鹰潭等地,那里是国民政府第三战区的地盘,李清荪和两个哥哥陆陆续续接受了几年的小学、中学教育。抗战胜利后,他们全家来到了南昌。李清荪在南昌读完了初中。1949年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炮声逼近南昌,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下令解散、停办南昌市所有大、中学校,李清荪和两个哥哥只好呆在家里。过了不久,1949年5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四兵团解放了南昌,南昌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在现中山路中国人民银行南昌市中心支行所在地挂牌成立。
解放初,共有6000多名南下干部被分配到江西。对一个省来说,这显然不够用。因此,中共江西省委决定,创办江西八一革命大学,用抗大式的短期政治训练班方式,招收青年知识分子和社会青年,经过培训后,充实到干部队伍中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陈正人亲自兼任“八一革大”校长。李清荪的文化功底很好,考试后很快就被录取。但是,《江西日报》在刊登录取名单时,错把李清荪写成了“李涛荪”,以致李清荪没有前去报到。但是,这也成就了李清荪和江财的一世情缘,一个月后,李清荪考取了江西省立南昌高级商业职业学校。根据1949年8月27日江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江西教育改革方案》,1949年10月,江西省立南昌高级商业职业学校易名为江西省立财经学校。
1950年7月,李清荪在江西省立财经学校仅仅读了一年书,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他提前毕业,被分配到江西省粮食局经费会计科工作。1956年 3月,经邵式平省长签批,任命李清荪担任省粮食局计划科副科长。
1958年,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迫切需要,中共江西省委决定创建江西大学、江西工学院、江西财政经济学院三所高等学校。1958年5月10日,江西省人民委员会在向国务院的报告中提出,以国家统计局南昌统计学校为基础创建江西财政经济学院,培养本省财经工作的专门人才。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1958年5月,成立了江西财政经济学院筹备委员会,江西省委财贸政治部负责人何行之任筹委会主任,筹委会成员还有武人骙、韦新、徐光远、王海丰、刘昌东。这时,李清荪也被省委财贸政治部调至刚创办的江西财院工作。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省长邵式平十分重视,经常关心并指导筹建工作的进展。邵式平省长经常来电话询问,及时解决学院筹建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并亲笔题写了“江西财政经济学院”的校名。经过4个多月的努力,筹备工作于八月份基本就绪。1958年8月,江西财政经济学院正式成立。由江西省副省长李杰庸兼任学院院长,刘昌东被任命为院党委书记兼第一副院长,王荫桐(原南昌统计学校校长)、笵莆(原省商业干部学校校长)任副院长。8月1日,学院举行成立庆典,江西省委文教书记方志纯亲临致辞。江西省第一所本科财经学府——江西财政经济学院从此诞生了。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被人称作青年才俊的李清荪先后担任计划统计系负责人、院团委书记和工会主席。
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以及三年自然灾害和前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中国国民经济在1959年到1961年发生了严重的困难,高等教育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江西省在1958年“大跃进”中先后创办的江西财政经济学院等一大批全日制本科高等学校,由于发展过快,战线过长,规模过大,也存在着诸多问题。1960年冬,党和国家按照“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顿。与此同时,从1961年起,根据中央和省委指示,江西省对全省高等学校进行了调整,江西财政经济学院于1962年7月奉命“下马”,改为江西省财政贸易学校,归属江西省委财贸政治部领导。1965年8月,江西省财政贸易学校改名为江西省财贸干部学校,省委任命范莆为校长,任命部队转业干部、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团政委孙传奎为党委书记兼副校长。
不辱使命 促成恢复江西财院的审批工作
1966年5月16日,“文化大革命”开始,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对全国的教育事业进行了无情的摧残,江西省财贸干部学校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学校被迫停止办学。在此后的日子里,学校领导干部和不少教职工遭到了莫须有的批判、审查,甚至刑讯拷打,有的被无辜扣上“顽固不化的走资派”“叛徒”“阶级异己分子”“历史反革命”等罪名,有的被关进了“牛棚”,有的被抄家,其中一些老教师多年呕心沥血写成的教材、论文、书稿以及精心收藏的文献、资料和珍本书籍多被毁损。学校不少仪器设备也被抢劫和砸毁。1968年4月,以军宣队为主的军管小组进驻学校,对学校实行了军管,8月学校被宣布撤销。10月26日,全校教职工被下放到江西省武宁县,分散在各个公社参加农村劳动,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李清荪当时是作为“走资派”下放武宁县的,和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的史家其教授挤住在破祠堂的一间房间里。两户人家中间用几个旧箱子简单地隔一下,踮起脚就可以看到对方的活动,大家只好小声说话,以免影响别人的生活。
1973年2月,在江西省财贸办公室主任方谦同志的大力推动下,江西省委下文恢复江西省财贸干部学校。在武宁县的原财贸干校教职员工陆续返回南昌,投入重建江西省财贸干校的工作之中。从1973年初到1978年7月,由于学校处于恢复中,上级除任命孙传奎为校长,并由孙传奎、郭建三、李清荪、金婉孙组成临时党支部外,其他一切组织机构均未正式建立。初期学校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统一在临时党支部领导下组织实施。1975年上半年,按照学校前一阶段组织机构设置的形式,设立了临时政治部、教务科、总务科,并指定“文革”前学校政治处副主任郭建三负责临时政治部工作,“文革”前行政科科长李清荪负责临时总务科工作,丘盛堃负责临时教务科工作。
在财贸干校复校的最初几年中,校舍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国务院曾于1972年下达第28号文件,此后又多次下文,责令凡占用学校校舍的单位和厂矿企业应予归还原学校。学校和李清荪同志根据文件精神,曾多次与占用原财贸干校校舍的单位交涉,以期收回原校址和校舍。几经周折,除江西省军区后勤部占用的作为“五七”家属工厂的三层楼房一栋、食堂一栋共1000平方米面积归还学校外,江西制药厂、江西柴油机厂和江西化纤厂占用的大面积校区和房舍无一归还。李清荪同志在交涉过程中,经常受到不良青年的辱骂和围攻。
学校鉴于收回原校区、校舍无望,遂向江西省委呈请拨款,重建校舍和宿舍。李清荪回忆说:开始拟在京东方向江西教育学院附近征地建校,由于土地面积过小,只有70亩,觉得发展空间不大,只好另选。1976年,他骑着自行车,跑遍了青云谱、湖坊、长堎、湾里、麦园、梅岭、下罗等南昌市周边地区,有时陪同时任江西省财贸办公室党委书记、主任方谦和孙传奎书记一道到现场察看,最后选定在南昌市北郊下罗征地建校。
在征地的过程中,历经艰难。先是与村民征地谈判困难重重,谈判成功后,省国防工办又提出要征用这块土地。最后,通过谈判协商,由江西省委办公厅下文由学校征地建校。南昌市城建委员会以(76)市城规字第127号文件批准江西省财贸干部学校以昌北新建县蛟桥公社下罗大队张家生产队公路北面一片荒山作为新校址(即今天的江西财经大学蛟桥园校区北区)。1976年,江西省财办拨给学校人民币128万元,学校开始在下罗征地建校。李清荪受学校委托,负责基建工作。由于处于短缺经济时代,基建人员为跑材料、解决施工问题历尽艰辛。到1978年底,学校建成校舍5000余平方米,有学生宿舍楼2栋、学生食堂1栋及少量附属用房。学校终于重新有了固定的办学场所。
1976年10月,党和人民一举粉碎了祸国殃民的“四人帮”。国家的工作重点开始转向经济建设,教育事业开始振兴。由于长期受“左”的错误思想和“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的严重破坏,江西财经管理人才严重缺乏。振兴财经教育以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当时的迫切需要。
经过江西省财贸干校、省财贸办的积极努力,1978年7月6日江西省革委以赣革会(1978)80号文件《关于恢复江西财经学院的请示报告》报国务院审批。拿到文件后。学校立即委派李清荪和涂叙枣两位同志带着省革委报告,专程赴京找国务院有关审批部门——国家计委及教育部汇报并进一步沟通、申述理由,以促成复校审批工作的顺利实现。能否通过复校审批,关系学校的发展前途。时间紧,任务重,而且必须抢占高考招生之前实现的先机。在向教育部和国务院有关部委申报过程中,他们努力做到两点,一是耐心沟通,多次向对方申述理由,打持久战,做到使审批经办人员,对他们的申述理由与愿望,能入耳、入脑、入心;二是要突出讲全讲透我校恢复财院办学的基础及优势条件,一是校舍条件。当时我校已建成能容1200余人的配套新校舍;二是师资条件。我校虽经多次变迁,但师资并未流失,且都集中保留下来;三是办学经验。我校(老财院时期)有曾经招收过三届本科生,直到毕业分配的历史,具有一定的高校办学经验;四是特别强调我省当时没有一所财经专业院校,难以适应全省经济工作的发展需要;五是江西省委、省革委对江西财院复校工作大力支持。通过隔三差五的拜访,多达十余次沟通交谈,最终得到有关部委的表态支持,不仅同意审批下文,而且在下文前还给了我校当年招收200名本科生的指标。李清荪和涂叙枣不辱使命,为江西财经学院复校所作出的贡献,应为后人永远铭记。
抓住机遇 快速实现由财政部接管学校的任务
据李清荪回忆,财政部接管我校为部属院校,既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必然性在于:其一当时的大环境造成,国务院各部委在教育部的同意下,为培养本系统人才,纷纷选择国内现有高校中合适的转为部属院校,财政部也不例外,而且积极性很高,想按大区分别物色一所财经高校,其时已物色了四所,华北地区为中央财院,华东地区为上海财院,东北地区为东北财大前身辽宁财院,中南地区为中南财大前身湖北财院,西南地区因西南财大前身四川财院已被中国人民银行接管,正要另选一所,一时难以选中,故而尚空缺未定,正好遇上我校恢复,故很快选中。必然性其二在于我校被批准成为高校,已具备了被选择为部属院校的必备前提条件,必然性其三在于江西省主要领导对部委接管我校具有积极性。而偶然性,在于李清荪他们去京前,并未带此任务,因为去前复校审批工作还是未知数,只是在审批同意我校复校后,他们一行为我校所需财经专业教材问题去财政部下属单位中国财经出版社和财政部教育处,与该处处长香德才及张玉泰科长交谈。谈话间,李清荪告知香德才和张玉泰我校已获审批同意的信息,而香处长也告诉他们,时值财政部正要物色最后一所财经高校的信息。李清荪当即意识到这对我校来说,能转为财政部接管,是一件千载难逢的大好事。李清荪和涂叙枣不失时机的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当即向他们详细汇报了我校具有办学优势及良好的基础条件,因而获得了国家计委与教育部的审批同意,得以恢复江西财院的情况。财政部教育处领导听介绍后甚感满意,他们表示立即向上级领导请示汇报并约我们继续去部里作进一步沟通。我们也立即将财政部的意愿向学校汇报,校领导孙传煃同志高度重视,要我们务必继续抓住这一时机,做好被接管的工作,从此开启了接管工作的序幕,那段时间,李清荪和涂叙枣常驻地质部招待所,前后住了56天,由于学校经费有限,为了节省开支,他们搬进了地下室,睡在20多人的大房间。此后他们多次去财政部里了解进展情况,迅速传递双方信息,积极请示汇报,大力做好沟通工作。一段时间后,财政部分管教育的领导相春一(政治部副主任)约见李清荪他俩,表明财政部同意接管我校的明确态度,并让他俩看了财政部对其他三所院校接管的协议书。不久又约见他俩,告知此事已经财政部党组开会研究同意,并要他们立即向省里汇报,请示省领导对财政部决定接管学校的意见。当时省分管领导方谦同志得知此事,表态同意支持财政部接管,并将财政部党组的研究决定向时任省革委会主任的江渭清同志请示汇报,江渭清代表江西省表示同意,学校和省里的意见很快反馈给财政部。后来,财政部主管教育的副部长陈如龙来江西,和江西省签署文件,最终实现财政部接管江西财经学院。江西财经大学近百年的历史充分证明,财政部接管后不仅大大提高了我校的声誉与社会知名度,而且对学校的飞跃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图文/周洪 编辑/陈启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