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险业杀价内斗只赚吆喝 监管层定调防范合规风险
原标题:财险业杀价内斗只赚吆喝监管层定调防范合规风险
一张流传于保险高层圈的“成绩单”,揭开了国内财险公司的生存现状。上证报昨日独家获悉,截至2013年末,国内财险行业综合成本率已经高企至99.5%,这意味着承保利润率已经逼近成本线;其中,占据财险业约七成份额的车险业务已经出现承保亏损。
财险业进入盈利下行周期,灾害事件多发是原因之一,但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就是在市场供需失衡下愈演愈烈的非理性价格竞争。一位近日参加全国财险监管工作会议的知情人士透露,2014年财险行业的监管方针已经定调,其中防范合规风险乃重中之重。
七成公司承保亏损
尽管对外公示的保费数据“欣欣向荣”,但言及实际落袋的承保利润,大部分财险公司负责人三缄其口。
本报从相关渠道拿到的数据显示,整个财险业的综合成本率(综合赔付率+综合费用率)已经由2012年末的97.23%升至2013年末的99.5%,这也意味着承保利润率(1-综合成本率)已经逼近成本线。
自然及人为灾害的发生,导致财险公司2013年的赔付率居高不下,从而影响了最终的承保利润率。但这只是一个成因。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整个财险行业步入盈利下行周期,与愈演愈烈的低价抢单、恶性竞争息息相关,“可以说,这是大家恶性价格战而自食恶果。”
即便预料到会以自食恶果的结局收场,财险公司仍旧“飞蛾扑火”般地涌向低价竞争。2013年以来,无论是车险、还是非车险,整个财险市场都弥漫着“恶性竞争”的氛围。记者与多家财险公司部门负责人交谈后发现,从车险到企财险,再到重大工程险项目,当下的现状是:报价一家比一家低、一年比一年低,为争抢4S店、汽修厂的车险客户资源,争相贴费、贴点,从而导致综合费用率逐步上升。
这样的非理性竞争,已经体现在了数据上。本报拿到的细分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全国64家财险公司中,仅有不足四成公司的承保利润率是正增长的,多达47家公司出现承保亏损,其中中资30家、外资17家,承保亏损的比例高达73%。
定价准绳缺失埋隐患
深究“飞蛾扑火”的背后原因,无外乎于财险市场的严峻。这一面,受新车销售下滑、经济大环境影响,财险增量业务陷入低谷;那一面,在财险“蛋糕”缩小的同时,财险新军不断扩容,更有数十家筹备主体候场盼牌照;抢食者与日俱增,让现有的财险公司备感压力。
财险业定价呈下行趋势,已是一个不争的现实。“为防范整个财险业竞争丧失理性,今年的监管基调是——防范合规风险。”一位近日参加全国财险监管工作会议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说。
这位业内人士说,“相对寿险行业而言,财险行业多是短期业务,本质上没有什么大的风险,目前比较突出的就是低价竞争等合规风险,这个也是今年财险监管工作会议上重点被提及的。”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财险业每隔两三年都会出现一波低价竞争的轮回,好不容易赚到了利润,马上又会“飞蛾扑火”般地投入到低价竞争中去。这个行业缘何会深陷这样一个恶性循环?
在业内人士看来,财险市场屡陷非理性低价竞争、甚至是“自杀式”竞争的一个根源,就是缺少一根定价的准绳,即“纯风险损失率”的缺失。
双管齐下消弭价格战
“纯风险损失率”是保险公司开发产品、厘定公平合理的保险费率的重要依据。一直以来,国内财险公司在各自开发设计相关保险产品时,尤其是大型商业保险产品时,由于缺乏经验和共享的数据,以致设计的产品缺乏科学的精算依据,给整个财险行业的发展与规范造成了一定的风险与障碍。
一位保险业资深人士说,这就好比寿险公司参照“生命表”(又称为死亡表或寿命表)来开发产品、制定费率,财险行业也需要一张“生命表”(即“纯风险损失率表”),才能从根源上对低价恶性竞争防微杜渐。
而“纯风险损失率表”制定的基础是数据大集中。可喜的是,基于保险业内部与外部的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中国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已于近日正式成立,其主要职责就是统一建设、运营和管理保险信息共享平台,通过信息技术手段,采集保险经营管理数据,建立标准化、系统性的数据体系。
但也有观点认为,财险公司之所以屡屡在费用率上做手脚,主要是我国财险市场定价利率没有放开。一家中资财险公司高管认为,定价利率如果放开,将倒逼保险公司将注意力集中至服务等其他竞争领域,也会使整个行业加速优胜劣汰。
事实上,从另一个侧面来看,国内车险和大型商业险市场屡现恶性价格战,也与众财险机构主体的主观行为息息相关。一家外资财险公司高管直言,“在美国等成熟市场,家庭财产险虽然很难上规模但利润率很高,而国内这块市场的投保率很低,值得同业们去掘金,没必要死盯着传统的车险和大型商业险。在规模与利润的平衡木上,没必要总是选择前者。”(记者 黄蕾)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