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整年赛事数量过千项 百姓叫好记住的却不多
宋嵩绘
核心阅读
日常生活中,体育赛事林林总总,能够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哪些?不久前,4年一届的全运会在辽宁举行,东亚运动会在天津落幕。毋庸讳言,这样的综合性大赛正在面临大众“审美疲劳”的挑战。
不同的规模、不同的参与者、不同的办赛模式和追求,赛事正在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大众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赛事?体育主管部门该如何引领和开掘体育的更多社会价值,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办赛的热情?此时,这样的探究不仅有现实意义,也希望能触发人们对体育改革的思考。
全年赛事数量相当可观,但全民健身赛事总量不足
2013年,国家体育总局共安排1050项次比赛,其中全国性比赛677项次,在国内举办的国际比赛373项次
国家体育总局2013年全国体育竞赛计划显示,今年共安排1050项次比赛,其中全国性比赛677项次,在国内举办的国际比赛373项次。从数量上看,已经相当可观。
马拉松是引入国内较早的运动,其漫长的赛段对于举办城市有展示形象的良好作用,近年来备受青睐。据中国田径协会统计,2012年,国内30个城市共举办了31场马拉松比赛。但是,这么多马拉松赛事中,真正能游刃有余地展示和提升城市品牌的还是少数。即便如北马,今年也出现了参赛选手“随处小便”的尴尬。
“斯诺克热”仍在发酵中。世界台联11站排名赛,有5站设在中国,超过在英国本土的数量。“斯诺克东移”的话题不断被提起,中国是在扮演“拯救斯诺克”的角色吗?斯诺克的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能否在接踵而至的比赛中被国人真正开掘,尚不得而知。
10多年时间里,越来越多的职业网球赛事在中国落地。2014年,我国将至少拥有5站WTA和两站ATP巡回赛这样的高级别赛事,这个数量可以与一些欧美网球强国媲美,但处于低级别网球赛事的数量却远远落后。这样的“倒挂”结构,是否有利于网球在国内的推广和普及值得考问。
就在不少地方热衷于举办高水平大赛的同时,民间体育爱好者对于参与比赛的渴求也在不断升温,群众赛事方兴未艾。不久前结束的“谁是球王”乒乓球民间争霸赛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让人们看到全民健身赛事同样可以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影响。有庞大的参与群体,比赛也不缺赞助商。老百姓对于参加比赛的热情,既说明了民间的巨大体育需求,也反映出全民健身赛事总量不足的现状。
赛事体系存在问题,不同类型的赛事割裂运行
目前,国内的赛事大致可分为3类:以奥运争光战略为基础的专业赛事,融入了商业元素的职业化赛事以及全民健身赛事
“当前我国的赛事种类繁多,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的有四大综合性运动会:全运会、冬季运动会、城市运动会和全国体育大会。此外还有一些行业性或传统的综合性赛事,比如农民运动会、少数民族运动会、大学生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等。” 首都体育学院院长钟秉枢说。除此之外,还有各个项目全国锦标赛以及篮球、足球职业联赛,乒超、羽超联赛等。一些看好中国市场的商业赛事也纷至沓来,比如意大利超级杯足球赛、NBA中国赛等。同时,一些传统的综合性赛事也在进行改革,比如,城市运动会变身为青年运动会,以非奥项目为主的全国体育大会已被取消。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任海说,中国体育界由于一度受到国际上的不公正对待而难以走出国门,1959年举办的第一届全运会就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口号,指明了体育赛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体育竞技水平和人民体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类体育赛事逐渐与国际接轨,1984年中国代表团重返夏季奥运会后,由于意识到中国体育的竞技水平与世界体育强国还有一定差距,也看到竞技体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的巨大推动力,中国体育参赛和办赛的重点都放在了竞技水平的提高上,无形中忽略了赛事其他社会功能的开掘和培育。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众对赛事的需求已从单纯的拿金牌向更多元的层面转型,不论欣赏还是参与,都需要引入市场机制。
目前,国内的赛事大致可分为3类:以奥运争光战略为基础的专业赛事,融入了商业元素的职业化赛事,以及全民健身赛事。任海认为,我国的赛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上述这几类赛事割裂运行、没有进行有机整合。
“赛事的多与少应当辩证地看”,任海说:“全运会这样的大型综合性赛事多,而省、市、县举办的赛事少,各项目协会举办的赛事少;高端的专业赛事多,而基础性的群众赛事、校园赛事太少。”
为谁办赛、怎样办赛,是对体育改革的现实考验
我国人口基数大,城市发展中体育设施欠账较多、公共体育服务尚不到位,赛事举办眼下还不能充分满足群众需求
前羽毛球世界冠军韩爱萍在接受采访时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老百姓对体育的需求越来越多样,虽然体育主管部门对于群众体育工作越来越重视,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城市发展中体育设施欠账较多、公共体育服务尚不到位,因此无论群众体育赛事还是场地设施,眼下还不能充分满足群众的需求。尤其是中小学生,由于课业负担重,体育课被边缘化,运动时间不够,运动技能较差,校园赛事体系不够完善,也没能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循环中,青少年体质不断下降。
任海说,赛事不仅仅关乎竞技和胜负,更重要的作用是培养人、教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赛事是用来带动和整合体育资源的。以美国为例,其赛事体系是金字塔状的,各个年龄段的青少年都有广泛的赛事可以参与,高端赛事远远少于基础赛事。而国内赛事体系目前的结构不合理,社会体育组织没有充分发育,“这方面有相当大的缺失。因此基层的赛事缺乏落地的‘根’。”
在这方面,乒乓球有成功的经验。2007年,中国乒乓球协会推出了“会员联赛”,每年参赛人数逾万,十几站分站赛覆盖大半个中国,总决赛人气之旺,毫不逊色于专业选手参加的国际大赛。这一赛事充分利用乒乓球的体育文化积淀,将全民健身引入与竞技体育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良性路径,让国球展现出更为蓬勃的生命力。
为谁举办赛事?怎样举办赛事?这样的问题有机关联,是对体育改革的现实考验。任海认为,赛事要回归大众,服务于大众,应该通过搭建合理的赛事系统来整合和激活现有体育资源。只有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发展起来,体育在民众中真正扎下根基,体育强国才有实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