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今年40.5万农民喝上安全水 14.28万农户搬新家
今视网3月13日南昌讯(记者 良保)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建设全新“特区”,是全体赣南儿女的希望和未来,也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使命。记者今天从江西省发改委获悉,今年,我省将完成赣州剩余的40.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以及剩余的14.28万户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
民生工程:解决40.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据介绍,2014年,我省将按照《若干意见》的要求,优先支持赣州市的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农村不通电或低电压等突出民生问题基本解决到位,完成赣州剩余的14.28万户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以及剩余的40.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快推进25户以上自然村通组公路和农村电网改造升级。
同时,争取全面实施《江西省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落实相关扶持政策,突出抓好罗霄山片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进一步缩小原中央苏区贫困面。
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昌吉赣客专、赣深客专、鹰瑞梅铁路建设
在基础设施方面,紧紧抓住昌吉赣客专、赣深客专、鹰瑞梅铁路和出省高速公路通道等制约发展的主要经济大通道建设,步步跟进不放松,力争早建设、早见效;紧紧抓住华能瑞金电厂二期、抚州电厂和抚州至赣州东(红都)500千伏线路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能源保障供应能力;紧紧抓住上犹江引水、廖坊灌区、四方井水库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城市饮水安全和农业生产。
对口支援:52个中央单位对口帮扶开花结果
坚持“援县促市带省”的理念,积极争取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加大对苏区的人才技术支援,加强业务指导和支持,帮助解决发展难题。制定完善好对口支援有关规划和工作方案,将国家部委的职能优势和受援地实际相结合,使受援县(市、区)成为国家部委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试验田,调查研究、收集信息的联系点,践行群众路线、开展干部教育的实训基地,积极跟进国家部委相关改革举措,争取更多的改革试验放在苏区县开展。加快实施干部互派互动和共同成长计划,推动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与苏区互派干部进行双向交流挂职工作。
搭建平台:抓好赣州综合保税区等九个平台建设
今年,将抓好赣州综合保税区、赣州“三南”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示范地、吉泰走廊、赣闽、赣湘开放合作创新区等九个区域发展平台建设,按照“项目化、时间表、责任人”的要求,在产业发展、开放合作、投融资、管理体制等方面探索新经验。
同时,着力抓好县域经济增长带动平台建设。加快推进赣县、吉安等国家级农业示范区,瑞金、上犹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赣州、新余统筹城乡发展综合试验区等支撑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平台的建设,使之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重大项目:加快推动赣州大型稀土企业集团
积极推动开展央企帮扶活动,争取出台央企帮扶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央企对口帮扶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机制,推动央企在苏区布局更多的大项目。继续深化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厦门投洽会、中部博览会、泛珠会等重大招商活动平台,借助驻外办事机构,大力宣传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政策、产业、区位优势,进一步提升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结合原中央苏区钨、稀土精深加工和高端应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轻纺等特色产业优势,通过省市联动方式,在沿海地区举办专题产业招商会,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支柱型重大项目。确定50家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内的重点龙头企业,定期协调调度解决企业实际困难,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强化龙头企业的产业带动作用,增强造血功能和发展支撑。重点抓好国家级南方离子型稀土与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钨新材料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南康家具产业基地、吉安电子信息、抚州生物医药等一批产业转型发展平台建设,加快推动赣州大型稀土企业集团、中国汽车零部件(赣州)产业基地、北斗产业园等重大产业转型项目建设,力争产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