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思考
农业现代化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动态演变过程,是不断采用当代最先进技术和装备来改造和发展农业,用最现代的理念和组织方式来管理和经营农业的过程。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任务要求,指出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2012年7月6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到要支持开展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支持脐橙贮藏、加工、物流设施及市场营销体系建设,积极发展蜜桔、白莲、生猪、蔬菜、水产品、家禽等特色农产品。长期以来,赣南原中央苏区许多的农产品生产是“小而散”,农产品流通也是“小而散”,主要表现为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流通主体整体水平不高、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不健全、农产品流通交易方式落后、农产品流通信息化水平较低及农产品流通技术落后,不但导致“卖难买贵”、“贱伤农”、“贵伤民”等问题的交替发生,进而影响了赣南原中央苏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难以增加赣南原中央苏区农民收入,难以使赣南原中央苏区农民真正富裕起来。因此,在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与实现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宏伟目标的过程中,探讨与其振兴发展密切相关的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差距与困境问题就变得尤为迫切和及时。
本文将结合赣南原中央苏区的实际情况和农业流通现代化理论,探索赣南原中央苏区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差距与困境,拟通过研究,力图弥补当前对赣南原中央苏区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研究理论的缺失,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任务提供政策理论依据。
一、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内涵与特色
(一)流通现代化的内涵
关于流通现代化的内涵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论,对流通现代化内涵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第一,流通现代化是动态的发展过程。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流通现代化是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动态变化的过程。第二,流通现代化是一种系统状态。持该观点学者认为流通现代化是由观念、管理、技术等多个要素构成的系统。第三,流通现代化包含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持该观点学者认为流通现代化分为前期的流通现代化和后期的流通现代化。综合以上观点,本文认为,流通现代化是伴随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为高效组织商品流通,运用先进的流通技术设施、手段和现代化的流通方式、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对传统流通体系进行不断改造与提升的动态发展过程。
(二)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内涵
农产品流通现代化,也就是是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实现现代化,是流通现代化概念在农产品领域的具体延伸。由流通现代化的内涵可知,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是伴随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为高效组织农产品流通,运用先进的流通技术设施、手段和现代化的流通方式、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对传统农产品流通体系进行不断改造与提升的动态发展过程。这个概念包含以下三大方面的涵义:(1)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是农产品流通产业的一种先进的发展状态。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意味着农产品从传统流通向现代流通的过渡,意为着农产品流通经营方式、手段和流通技术的急剧变革,是更先进的一种发展状态,并且这种发展状态不是理论家或企业家的主观选择,而是市场的选择。(2)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是农产品流通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现代化过程的动态性反映到农产品流通领域,就是农产品流通产业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不断地适应生产、消费以及农产品流通自身发展的要求,并在这一过程中寻求其自身发展的持续发展过程。(3)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目的在于高效组织农产品流通以满足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理解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概念时,既要考虑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还应兼顾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对整个经济的作用。从内容上看,农产品流通现代化主要包括流通组织现代化、流通主体现代化、流通基础设施现代化、流通方式现代化、流通技术现代化以及流通信息化等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相互作用,构成了本文农产品流通现代化面临问题与对策的分析框架。
(三)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现状和特色
1.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产品现代流通的现状
2013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产品生产形势喜人,其中:粮食总产量1223.48万吨,同比上年增长5.5%;油料产量472750吨,增长0.3%;园林水果产量4017115吨,增长20.9%;肉类总产量1956125吨,增长3.2%;蔬菜产量5624502吨,增长4.2%;水产品产量906618吨,增长1.7%。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产品生产的良好形势为大力发展苏区农产品现代流通提供了扎实的物质基础。截止2013年底,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部分县(市、区)开展的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已完成验收,并下拨扶持资金的项目42个,其中吉安市农副产品物流中心等10个试点项目已基本完成项目建设内容,今年9月已基本完成项目验收;信丰南方农业等15个试点项目进度达70%以上,其余5个试点项目均完成项目投资50%以上,预计今年12月底前可全部完成试点项目的验收工作。通过开展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在赣南脐橙主产区、新余蜜桔主产区和吉安绿色蔬菜主产区,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大型流通企业,已建设了20多个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
2.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既遵循流通现代化过程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也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这些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并存
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并存是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在这种二元经济结构中,农产品流通的现代化过程也有其明显的特征,一是流通部门作为现代经济部门的不断发展与扩张,传统经济部门的人力和物力将逐步转移至流通经济部门,推动传统经济部门比重的缩小和现代经济部门比重的扩大;另一方面是传统流通部门向现代流通部门的转变,为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过渡做贡献。
(2)前期现代化与后期现代化并存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在没有完全实现“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前期现代化,国家又开始了“工业社会向信息(知识)社会转变”的后期现代化,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现代化进程既不能跳跃工业社会这一阶段,又不能等到完全实现工业社会后再开始后期现代化的过程,这样就使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现代化进程带有明显的两期现代化相交织的特征,必然导致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过程与工业化(机器生产力)相适应的前期现代化农产品流通形式和与知识化(信息生产力)相适应的后期现代化农产品流通形式两种形式并存。
(3)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并存
从1979年开始,伴随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经济体制开始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目前仍处于转型的过程中。这必然影响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进程和内容:将所有的农产品流通企业占主导的状态转变为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按照“流通业是竞争性行业”的特性,国有中小农产品流通企业退出国有经济,并向公司化发展;由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直接控制农产品流通过程转变为间接控制,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等手段引导农产品流通发展的方向;由过去行政指令约束企业和市场行为转变为通过法律、法规限制企业流通行为,通过法制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将过去政府直接管理行业和企业的部分职能转移至相关的行业协会。这是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过程特有的内容,它不像西方国家流通现代化过程那样,是由传统自然经济状态下流通体制向市场经济流通体制转化,而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流通体制转型。
二、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特色农产品流通现代化面临的问题
(一)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低
目前,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从事农产品的生产与流通主要力量是单个或合伙经营的农民,缺乏具有独立产权的代表农民利益的经济组织,生产组织分散,规模较小,缺乏统一的组织和管理体系,大型的有规模实力的企业都还不愿意进入农产品流通行业,这些因素都导致了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较低,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和不足。农民以无组织分散状态进入市场时,则难以抵御市场竞争的风险,经营能力较弱,不能维护自身的利益,在农产品流通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据对1万家农户的调查,42%的农户自销农产品,45%的农户卖给个体商贩,仅2.7%的农户通过订单进行销售。由于连接生产与市场之间的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低,农民销售农产品的成本高、效率低。同时,由于流通力严重不足,一些农产品,特别是蔬菜、水果等产品因不能及时销售或冷藏而腐烂,造成大量经济损失。
(二)农产品流通主体整体水平不高
随着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目前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产品流通的主力军以运销专业户、农民经纪人、城镇职业零售商贩以及季节性、临时性的农民运销人员为主,这些流通主体,成份多样,文化程度较低,整体水平不高。一是由于文化素质低,收集了解生产销售信息的能力较差,面对千变万化、激烈竞争的市场,分散、弱小的农户难以克服自身的一些弱点与缺陷;二是由于专业从事农产品流通的主体(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不规范、组织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缺乏足够的知名度和可信度,以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为主导的流通渠道虽然在农产品流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仍难以有效地将分散的农产品生产和城市不断增长的消费大市场有效衔接起来,不能有效解决产销环节中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问题错误。三是代表了农产品流通方向的中介流通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运作管理不规范,流通能力还没能得到充分体现。
(三)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不健全
当前,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产品流通基础薄弱,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程度低,流通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农产品流通。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村道路等级低、路况差,导致农产品在途时间长,运输损耗大。农产品流通交易的主要载体农贸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较为普遍存在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等物流设施和信息、检测等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功能不完善、单体规模偏小、服务与管理落后等诸多问题,早已不符合农产品流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严重影响了农产品流通的速度与效率。二是现代化冷藏储运基础设施滞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产品流通量很大,但是,由于现代化冷藏储运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农产品通常只采取常温保存、流通和初加工手段,导致果蔬损失率达25%-30%,农产品的冷链物流还没有形成。据统计,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产品公路冷藏运输的运量只占农产品运输总量的25%,生鲜农产品的冷藏运输率仅为15%-20%。三是农产品流通物流业滞后。目前,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专门从事农产品流通的物流公司不仅数量少,缺乏专业的物流人才,而且设备陈旧,物流标准化水平滞后。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托盘标准化没有推行,包装标准和物流设施间缺乏有效衔接,这些都大大影响物流效率,导致农产品流通运输过程中耗损率高达总售价的25%-30%左右,而发达地区的损失率为8%-10%。
(四)农产品流通方式落后
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由于受农业发展水平和传统习惯的影响,不论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还是零售商、便利店,现货交易仍然是农产品市场最主要的交易方式。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产品批发市场中,98%以上基本是以传统的现货、对手交易为主。会员制、竞价拍卖、远期合约交易方式尚处于萌芽阶段,代理、电子结算、网上交易等先进交易方式还不普遍,其中采用电子商务技术进行农产品交易的农村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仅占到9.23%,加入农业部信息网的批发市场中只有10多家实行了电子收费和电子结算。虽然在一些产品购销契约中产品交换与贷款结算之间普遍存在时间差,但仍以现金结算为主。这是由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目前农产品交易还是以初级产品为主,农产品分等、分类和包装等标准化水平很低。农产品进入流通市场的产品档次低。未经加工的鲜销产品占了销售产品的绝大部分,农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不到10%,保鲜储藏不足18%,加工比例不到25%。农产品分等分级、半成品加工和规格化包装等增值服务能力还比较弱,标准化程度还很低,与安全卫生、新鲜营养的食品消费潮流很不适应。
(五)农产品流通技术落后
现代化的流通要运用最新的技术水平来提高流通的效率和水平。现代社会,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包装技术、保鲜技术在整个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这些技术在农产品流通当中的运用却相对较少。首先,在农产品的运输过程中,农产品加工、保鲜、冷藏等先进技术运用较少。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农产品流通大多是以自然形态进行运输,裸露、散装、非冷藏状态下的流通,并且大部分农产品加工尚处在初级阶段,工艺粗糙,不规范,农产品的质量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更谈不上附加值的增加,消费者的利益也就不能得到充分保护。其次,包装技术运用较少。流通中的大多数鲜活农产品无品牌、包装简陋甚至根本没有、无分级,保鲜措施更是缺乏,产品品质的监督检查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进入市场的农产品基本上仍以散装原产品为主。而包装程度差不仅在流通过程中可能影响产品质量,还会对销售造成不利影响。最后,农产品流通标准化程度不高。目前多数农产品以初始自然形态进入批、零市场,生产缺乏标准化技术指导,产品的分类分级大都凭个人感觉,产品包装材料和包装管理没有统一的标准,难以实现标准化的农产品流通,既影响农产品附加价值的提高,又无法进行公开、公正、公平的拍卖交易,溯源制度也无从建立,无法保证农产品的品质与安全性。而发达地区水果采摘后通常要进行预冷、贮藏、洗果、涂蜡分级、冷链运输等规范配套的技术处理,产后商品化处理量几乎达90%,由此可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产品流通技术落后。
(六)农产品流通信息化水平较低
农产品流通的信息化水平低是当前制约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滞后,明显落后于国家信息化整体水平。全省有近1/4的县未建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近1/2的乡镇没有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站,服务网络向龙头企业、种养大户、专业协会等的延伸速度缓慢。目前,政府有关部门的信息服务还不到位,由于缺乏系统化的农业信息收集、整理、发布体系,生产与消费之间、区域之间的信息衔接主要由市场来完成,而由于市场自身的松散性导致信息的收集加工能力低下,生产、流通存在很大的信息局限性和盲目性。尽管农业部门加快农村信息体系建设,已使全省大中型商业企业普遍实现了联网或建立了企业网站,但仍旧存在信息不集中、信息发布和更新不及时、信息质量低、信息查找和获取不方便等问题。由于缺少一个连接政府、农产品供应者、农产品消费者和销售市场的畅通的信息网络,同时又由于小生产者的“追随效应”和市场价格信号的“滞后效应”拉大供给和需求的时间差距,从而导致市场供求信息不能高效地传递,引起农产品的供求波动,最终往往造成农产品流通的盲目性,农民增产不增收。
三、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
农产品流通组织作为农产品流通渠道的主要参与者,其发育程度以及规模、结构等将深刻影响着农产品流通的效率和效益。因此,加快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构建小农生产供给与大市场需求之间的组织载体,克服分散化经营所带来的弊端是当前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建设的当务之急。从其他发达地区经验来看,这些地方农业之所以现代化水平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强,关键因素之一是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高。
大力发展农产品合作流通组织可以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户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谈判能力。首先,应加快对传统合作组织的改造升级,不断提高其综合功能。在改造和升级合作经济组织时,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切实让合作社代表弱势小生产者的利益,鼓励合作社拓展功能,能够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其次,积极发展各类农民合作社。鼓励各类农民合作社将业务范围延伸至农产品流通领域;鼓励农民合作社进行农产品集中采购和销售,提高农民的交易能力,降低农民单独交易的成本;鼓励农民合作社代表农民与其他市场或利益主体进行竞争和谈判,改善农民的经济与社会地位。
(二)提高农产品流通主体整体水平
随着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目前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产品流通的主力军以运销专业户、农民经纪人、城镇职业零售商贩以及季节性、临时性的农民运销人员为主,整体水平不高,提高这些流通主体整体水平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应加强对农民的专业化培训,提高其素质。针对从事不同职业的农民,进行不同方面的教育,使其对该领域的专业化知识有所掌握,从而有利于其专业化地从事所属职业。例如:针对农村主体劳动力,应结合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进行培训,培训方式以示范为主,帮助农民掌握农业科学技术。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骨干,应加强对其管理学知识的培训,使其树立合作协作的理念,带领社员健康地经营运作。其次,应积极培育农产品流通型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是农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应千方百计为其提供更加优越的发展环境,使之其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带动更多的基地,创建更多的品牌,销售更多的产品。最后,要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运销企业、进出口企业、物流配送企业和大型食品连锁超市的扶持力度,以市场为依托,组织农产品运销协会,大力发展农民流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鼓励“生产基地+农户”、“公司+农户”、“配送中心+农户”等模式的发展,培育、提高农产品流通主体的整体水平。
(三)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应把农产品流通基拙设施投资纳入公共投资的范畴。一是加大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入。借鉴其它地区的经验,政府要加大对农村道路尤其是农产品生产基地道路的建设资金的投入,保证农村的道路畅通。政府重点扶持农产品市场的供水、供电、场地硬化、交易和冷藏设施、通讯和信息系统、电子结算系统、质量检验检测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在资金、税收、信贷等方面应还应大力支持重要商品储备设施、大型农产品流通设施、农村地区物流配送中心、市场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平台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把农产品市场基础建设作为公益性事业,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二是加强现代化冷藏储运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配送中心等关键流通载体的冷藏储运设施,也可以优先考虑在大中城市周边规划一批蔬菜低温配送和冷藏中心。三是加强农产品流通物流业现代化水平建设。扶持和发展一批专门从事农产品流通的物流公司,加强专业物流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在物流标准化上进行试点。各种运输方式之间推行统一标准的装备、物流器具和托盘,包装标准和物流设施间进行有效衔接,针对生鲜农产品的特点,开发包装技术、改装运输车辆和装卸搬运设备。
(四)推动农产品流通方式现代化
现代化的流通方式能大大减少农产品的流通环节,降低农产品买卖的交易费用,提高农民的市场地位。推动农产品流通方式现代化的具体措施主要有:(1)大力推进农产品连锁经营。发展以连锁经营、物流合作社、自助会为代表的现代化农村流通方式和服务方式,并把这些现代流通方式和服务方式带动农超对接的建设和改造,创新农产品连锁经营模式,除了大型连锁超市这一主要模式外,还应鼓励发展各类农产品专卖连锁店、连锁便利店等模式。(2)大胆创新农产品交易方式。鼓励期货交易、农产品拍卖、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新型交易方式发展。在条件基本具备的地方如销地批发市场可以尝试拍卖交易、合约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对于拍卖设施不完备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可以暂时采取手势等传统的叫价方式;而对于档次高、标准化和规格化程度高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可以开展电脑拍卖的试点。除此之外,在农村可以推广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发展在线农超对接平台,鼓励上网卖(买)菜等新型消费模式发展。(3)支持农产品“直销市场”发展。农产品生产通过自家人力、物力把农产品销往周边地区,这种流通方式实现了产销的直接见面,有效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将市场和信息送到农民家门口,可增加农民的市场意识,有助于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各地可通过各种政策支持“直销市场”模式发展,引导农民走基地化生产路线,扩大农产品种植的规模效应,提高农民在流通中的市场地位和话语权,增加农民收入。
(五)提高农产品流通技术现代化水平
农产品流通中涉及的技术主要包括流通加工技术、标准化的包装技术、保鲜技术、商家可追溯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等。提高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产品流通技术水平的具体措施主要有:(1)提高流通加工技术水平。目前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产品流通加工技术远远落后于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同时,许多科研成果和技术无法转化为生产力,为解决这一矛盾,首先,应积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合研发新产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对我省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和保鲜技术等开展科研攻关,并加大各级财政对农产品流通加工技术推广经费的支持力度,以实现流通加工技术现代化。(2)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加快各地农业数字化工程建设及农网的衔接,充分利用计算机、通信设施、因特网、社会媒体等现代科学技术,以信息的规模化、网络化、社会化为重点,搭建一个以市场为中心、面向全省的信息平台,以达到指导生产、促进流通、规范市场的目的。(3)提高农产品流通标准化程度。农产品流通标准化是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许多现代化农产品交易方式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农产品流通标准化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对农产品包装的标准化。引导农产品分级包装上市,有利于推动农产品的质量等级化、重量标准化、包装规格化和产品品牌化,规范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推动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二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尽早形成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为主体,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农业投入品认证为补充的认证体系和工作格局。
(六)加快推进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建设
农产品流通信息化是实现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保证。在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建设方面,首先,应该在政府的带动下,加强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一个连接政府、农产品供应者、农产品消费者和销售市场的畅通的信息体系,通过网络、电视、广播和报纸等媒体,以便使农产品生产与消费之间信息、区域之间的信息有效衔接。其次,加强农产品信息发布平台建设。除政府部门外,各种农业专业协会、科研推广机构、中介组织以及各类信息咨询服务企业等也都应成为直接的信息服务主体,以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为依托,通过媒体、网络、公告牌等方式建立农产品产销信息发布平台,有条件的可建立信息大屏幕和电子触摸屏,做到市场信息“一点通”,以做好农产品市场交易信息采集和发布工作,加快农产品的信息化建设。再次,可成立专门的农产品信息中介组织,专门从事对农村农副产品短期、中期、长期市场信息分析预测工作,并适时向农民发布准确而实用信息。最后,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对于所收集的信息要进行有效的甄别。
课题负责人:彭道宾
课题组成员:吴九华、廖有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