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0.12.2015  11:44

  特色农业是当今世界农业日益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我国农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2005年中央一号文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2006年中央一号文也明确要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增值增效;2006年农业部制定了《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指导各地充分利用资源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引导特色农产品向最适宜区集中,加快培育优势产区;2007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规范(2007~2010)》,明确指出重点扶持特色农业发展,建立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2010年中央一号文《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指出发展特色农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特色农业面临大好发展机遇。

 

  近几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以下简称“赣南苏区”)特色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如赣南脐橙、南丰蜜桔、广昌白莲、高山茶叶、油茶等等,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从总体上来看,赣南苏区特色农业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难点,如特色农业生产基础薄弱、特色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滞后等等,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赣南苏区特色农业的发展。

 

  一、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

 

  赣南苏区发展特色农业,有着优越的资源条件和基础。

 

  1.自然条件优越。赣南苏区地处罗霄山脉中南段及其与南岭、武夷山连接地区,国土总面积为5.3万平方公里。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无霜期长,降水丰富,年均降水量1414-1866毫米。该区域是长江支流赣江和珠江支流东江的发源地,是湘江的重要水源补给区。适宜多样植物种植。

 

  2.特色资源丰富。(1)主要商品粮种植基地,名优水稻品质好。粮食是一切生产的基础,粮食强天下安。吉泰盆地、赣抚平原历来是我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54个赣南苏区县内有粮食生产大县30个,2014年30个粮食大县粮食总产量占全省产量的42.8%。全省优质水稻品种较多,比较出名的有:万年贡米、赣优晚、南城麻姑米、井冈红米、油粘子等名优水稻品种。(2)主要畜牧产品供给地,优质产品多样化。赣南苏区畜牧养殖得到了迅猛发展,占全省比重较大,是主要畜牧产品供给地。2014年生猪、牛、羊、活家禽出栏分别为1735.16万头、107.23万头、31.26万只、32151.51万羽,占全省比重分别为52.2%、71.7%、33.4%、70.1%。区内有生猪调出大县7个。近年来,赣南苏区大力发展优质畜牧产品养殖,品种呈现多样化,如:黑猪、有机猪、西门塔牛、波尔山羊、鲁西小尾寒羊、鲁西黄牛、利木赞牛、夏洛莱牛、肉驴等畜牧良种。(3)脐橙、蜜桔驰名天下。赣南脐橙,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至今种植面积达191.10万亩,已发展成为种植面积世界第一、年产量世界第三,全国最适合种植脐橙的主产地,被誉为世界橙乡和中国脐橙之乡,脐橙产量位居国内第一;占国内总产量的40%以上,2014年赣南脐橙产量达129万吨。南丰蜜桔,是我国柑桔中的优良品种,历史上就以果色金黄、皮薄肉嫩、食不存渣、风味浓甜、芳香扑鼻而闻名中外,因此南丰县被誉为“华夏桔都”、“蜜桔之乡”;2014年南丰县蜜桔产量达124.25万吨。新干芦柑,品质优良,果实色香味兼优,深受消费者赞赏;2014年柑产量达12.22万吨,占全省比重为35.2%。南康甜柚,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1995年被国家相关部门命名为“中国甜柚之乡”;2014年南康甜柚种植面积5.51万亩,产量2.64万吨。(4)茶叶名誉中外。江西茶叶,自唐以来,久负盛名,遂川狗牯脑两获世界金奖。赣南苏区2014年年末实有茶园面积51.13万亩,茶叶产量达到1.31万吨,其中:绿茶产量1.10万吨,红茶0.07万吨,白茶0.03万吨。(5)白莲历史悠久。广昌白莲始种于唐朝,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为历代“贡品”,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如今赣南苏区多县盛产白莲,其中广昌县和石城县先后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白莲之乡。2014年赣南苏区白莲种植面积为13.71万亩,总产量达1.26万吨。(6)文化底蕴深厚。红色旅游是苏区精神的发源地,是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目的地。红色故都瑞金市、将军县兴国县、中央红军长征的集结地和出发地于都县、三湾改编旧址永新县等红色景点闻名遐迩。赣州有“江南宋城”之誉,吉安有“江南望郡”之美称,庐陵文化、客家文化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区内山清水秀,生态优美,红、绿、古三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为赣南苏区特色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3.区位优势明显。赣南苏区连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长株潭城市群和海峡西岸经济区,邻近珠江三角洲及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内地连接粤港澳与厦漳泉地区的重要通道,直接面向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消费市场,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明显区位优势。

 

  4.农村劳动力丰富。2014年赣南苏区乡村劳动力资源数为1091.09万人,占全省劳动力资源总量的52.3%;乡村从业人员为972.85万人,占全省的比重为52.5%;其中:农业从业人员为452.86万人,占全省的比重为54.0%。发展特色农业,能够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根据资源替代原理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合理取向,把农民原有的传统、单一性农业生产模式引导到多种经营、特色经营发展模式上来,使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

 

  二、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特色农业的发展模式

 

  (一)自然资源型发展模式

 

  借助赣南苏区气候、物种等自然资源因素形成农产品地域特色。如:近年来,被誉为“中国油茶之乡”的袁州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将高产油茶基地建设列入低碳发展试验区重点建设,作为农业产业化重点产业大力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目前,全区有油茶林80.5万亩,其中高产油茶20.8万亩,居全国第二、全省第一;年产茶油5000吨,实现油茶总产值8亿元,居全国前列。因此,特殊资源为赣南苏区开发特色产业提供了宝贵财富,是人无我有的自然赋予,也是潜在价值最大和最有条件地能够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

 

  (二)企业加工型发展模式

 

  即以赣南苏区天然动植物为原料,依靠加工企业或龙头企业,通过加工改变外观形态,甚至增加其使用价值,保持其产品品质稳定和增加产品效用以扩大市场占有率。例如:赣州市康尔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现代化竹地板生产加工企业,拥有完善的竹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和研发与生产队伍,依托赣南丰富的竹资源,成功研发和生产出具有竞争力,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竹木板产品,在同行业中独树一帜,产品不仅畅销全国各级市场,还畅销韩国、美国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2013年,该公司在马来西亚成功上市。又如:以赣南脐橙为主的安远县安圣达果业有限公司,是国家扶贫龙头企业,2013年加工销售以脐橙为主的水果3.5万吨,营业收入达18500万元,带动果农12500户,果农人均增收1500元。产业化发展模式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也极大地促进了赣南苏区特色农业发展。

 

  (三)产业文化型发展模式

 

  即根据赣南苏区农业产业资源特点发展观光旅游农业,创绿色品牌,满足城市居民对绿色产品和绿色空间需求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结合赣南苏区旅游业发展快的有利条件,在大力发展绿色产品的同时,因地制宜的发展绿色空间,促进特色农业的发展。(1)观光种植业。即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开发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作物品种,创办花果树木园地,让游客在园圃观花、果园采摘等。如:新干县利用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在靠近105主干道上的农村,重点培育和打造观光种植业,带动农民致富。目前,新干县已发展起上千亩的葡萄种植,300多亩的草莓种植及100多亩的杨梅种植,参与农户达300多户。(2)观光牧业。即兴建观光性的牧场、养殖场、钓鱼场、森林动物园等,养殖各种鱼、鸟、畜等,使游人观光和参与喂养等。如:于都县以牛为“”,以草为“”,由青梅、奶牛和饲草构成的“百里青梅奶牛生态经济走廊”,与屏山牧场、盘古山茶场交相辉映,与金鼎寨、宽石寨、罗田岩等风景名胜相连,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赏梅、尝奶、品茶、观光旅游。(3)观光副业。赣南苏区是客家、瑶族、畲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各民族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产、加工制作绝技。

 

  三、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展特色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薄弱。交通运输能力稍显不足,铁路、高速公路发展有些滞后,国省干线公路技术等级还不够高,县乡公路网络化链接程度较低,有些行政村不通沥青(水泥)路,有些自然村(组)出行条件差。输变电设施建设还不齐全,电力供应能力还不足,支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能力有待提高。有的自然村不通电,还有的行政村未完成农网改造。中小河流治理任务重,病险水库较多,防洪设施薄弱,部分农户饮水安全问题突出。

 

  2.信息流通不畅。由偏远区位、城市稀少、经济落后、基础设施差等所决定,赣南苏区的信息化水平明显低于全省其他地区,这种差距及其影响更于经济上的差距。特色农业的发展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化水平,信息劣势是赣南苏区发展特色农业的主要障碍之一。

 

  3.科技人才缺乏。特色农业不仅仅是资源和劳动密集的产业,它需要科学生产,也是包含高科技成份的农业,是一种高效益农业,没有科技支撑的特色农业,是没有长久竞争力的农业,也是低效的农业。因此,特色农业需要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目前,赣南苏区这些人才缺乏,特别是后两种人才的缺乏更是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的主要问题之所在。

 

  4.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劳动力素质高低对农业生产发展的速度、质量和规模等均具有重要影响。当前,赣南苏区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首先,从总体上来说,中国农民素质相对偏低;其次,由于受工业化、城镇化的影响和二、三产业经济效益高的“拉动”,科技文化素质稍高的青壮年农民都进城务工了,剩下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自然就是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和病人了。

 

  5.市场体系不健全。赣南苏区农村经济具有很强的“农民农业”特点,农业生产力低下,非商业性特征明显。农村从业者大多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农村经济表现为自给半自给经济,另外交通运输不便、市场观念落后以及该地区的市场体系不健全,对国内外市场的开拓起步较晚,加之当地市场的容量有限,是赣南苏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又一劣势。

 

  四、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特色农业是一项结构完整的系统工程,它由相关部分构成。首先,特色农业要有特色产品,特色产品的“特色”集中表现在它的特殊品质、特殊使用价值和相对于需求的供给不足上,因而市场广阔。其次,特色产品必须有规模才能成“气候”。如果只是小打小闹,形不成批量,即使再有特色,也没有多大的市场价值。再次,特色产品的基础在于特殊资源或特有技术。没有特殊动植物品种或种养技术,就不可能有特色产品。最后,特色产品很大程度上还依赖科学技术,先进的工艺技术常可使某种资源由无价值到有价值或价值大增,用先进技术开发特色资源,生产特色产品,既是农业的必由之路,也是其主攻方向。

 

  (一)市场化选择

 

  赣南苏区发展特色农业,必须适应并准确把握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趋势,强化市场观念,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进行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与经营。要开发名、优、新、特农产品,努力使本地区农产品在市场上占有更大的份额。

 

  (二)区域化布局

 

  赣南苏区具有多样化的地貌特征和农业气候特点。据此,应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区域布局,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宜粮则粮,宜药则药,宜林则林,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在区域化布局中,应结合当地实际突出五个重点,即重点以名优水稻、优质畜牧产品、柑桔类水果、茶叶、中药材的开发为重点。

 

  (三)基地化生产

 

  在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抓好农业区域化布局的同时,努力营造特色区域与特色优势产业叠加聚合的发展趋势,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科技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效集中,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突出抓好一乡一品、一地一色的专业乡、专业村、专业户的建设,发展具有地方特色、集约化程度高的规模化、基地化生产。赣南苏区应重点建设好五大基地,即优质稻生产基地、优质畜牧养殖基地、柑桔类水果种植基地、茶叶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

 

  (四)产业化经营

 

  面向市场的特色农业,是产业化经济,必须有龙头企业带动。要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培育发展具有本地资源特色,市场容量大,竞争力强,对农业生产起带动作用的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按照“谁有能力谁当龙头,谁当龙头扶持谁”的原则,通过竞争筛选,从有一定基础的各类经济组织中选择培育龙头企业。形成市场连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格局,实行“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的形式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逐步形成合理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使特色农业发展走上良性循环、持续协调发展道路。

 

  (五)技术性推进

 

  特色农业对科学技术特别是应用科学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应根据赣南苏区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技术障碍,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改进农业科技应用推广办法,以适应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一是要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种植技术、食品加工、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培训,多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素质;二是要吸引和鼓励科技人员参与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基地建设,推广应用科技成果;三是大力发展民营科技,鼓励扶持农村科技人员兴办科技服务实体,发展民营科技服务;四是加快发展农业高科技企业,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大力开发优质、名牌产品,以推动特色农业的发展。

 

  (六)政策性扶持

 

  特色农业的发展涉及一、二、三产业和城乡之间、条块之间的关系,涉及发改、农业、税务、财政、银行、工商等各部门利益的关系。因此,应理顺管理体制,打破条块和行业壁垒,正确处理特色农业发展中各部门利益的关系,为特色农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一是各部门应密切协同,研究制定有利于特色农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制订相应的规定,加强对特色农业的扶持、协调、监督;三是制定规划,合理布局,各地应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四是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议,建立健全服务机构,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各种服务。

 

  赣南苏区特色农业发展任重道远,无法照搬已有的做法,在实践中将会遇到各种复杂的难题,需要结合赣南苏区各县(市、区)实际,不断探索和创新,走独具特色、切合当地实际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在特色农业大好发展趋势下,赣南苏区只要在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加大农业科技支撑、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建设特色农产品物流体系等方面下功夫,赣南苏区特色农业的前景就会一片光明。

 

  课题负责人:彭道宾

 

  课题组成员:吴九华、杨建萍、廖有伦